2016/09/29
在信息科大有这样一支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他们可以把废弃的汽车灯罩变成机器人的脸面,也可将废弃的电机快速运转起来。为调试一个程序,他们可以彻夜不眠;为看队里一场比赛,毕业后散布在各地的队员也会赶回来。这就是Water队。他们怀揣着希望,奔跑在追逐梦想的旅途上。他们对机器人的热情,点燃了信息科大的校园;他们对梦想的执着,点亮了前行的路途。
创新无处不在
这是一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团队,他们享受着科技创新的快乐。
2016年6月,第20届机器人世界杯在美丽诗意的德国小城莱比锡举行。尽管舟车劳顿,Water队队长李渊一下飞机,不顾一路风尘,就开始研究德国的天气。只见他眉头紧锁,因为马上开始的技术挑战赛是在自然光环境下完成无通信的传接球和带球动作。尽管这一天空气透亮,但时而白云遮日,时而太阳直射,会导致玻璃展馆内光线分布不均,这对色彩的标定是极大的挑战。
“机器人是固定光圈,这种光线的变化,足以使其致盲”,李渊连忙和队员们商量,“必须创新性地改进颜色和场线的识别算法,并扩大标定范围”。整整一个不眠夜,大家都在研究如何改进算法,以让机器人适应不同类型的自然光。直至奋战到第二天比赛日,团队才在上场前几分钟完成标色工作。由于前三个队弃权,Water队第一个上场。哨声响起,机器人上电那一刻,大家的心都紧紧悬着。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对传、带球,西班牙的裁判露出了叹服的表情。李渊和队员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最终,Water队以34分的绝对优势获得了技术挑战赛的冠军。
如果一定要为Water队贴一个最显著的标签,那就是“创新”。Water队是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队员们深深明白:如果做事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队员们人人都爱动脑筋,许多成员都纷纷加入了创新的行列。技术骨干苏易衡从大一起就投身大学生创新项目,他负责的创新项目作品“脑电波轮椅”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高度关注;新疆小伙儿阿布都依木疆参与开发的“太阳能智能小车”,从北京市科委公众参与创新行动计划千余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前30名。2015年6月,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刚刚建立,苏易衡和阿布等伙伴共同申请的创业项目——“输液报警器”就成为首批入驻的项目。
在科技创新中,Water队队员们曾受游戏机感应器启发,研发出守门员的新眼睛;也曾从漫画里捕捉灵感,设计出多核心架构的决策系统;通过模仿高达动画,开发出新的底盘结构;利用从网上淘到的橡皮轮和传送带,设计出抗冲击的主动带球装置……这样的创新成果,Water队还有许多。他们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设计新的全景相机支架,只需很少的调节装置就可以完成过去复杂的标定过程;创新性地设计电池排列方式,使用3D打印机来自制电池盒……这些创新或许对科学的推动微乎其微,但正是这微小的涓流才汇成创新的海洋,并生动地诠释着信息科大人的精神——勤学、笃信、开放、超越!
为梦想而执着
从2006年至今,Water队8次征战世界杯,4次获得世界冠军,赢得了国内外媒体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惊艳全场的奖杯和荣誉,是队员们为梦想而不断努力的结果。
Water队从创始人陈嵩开始,一代代队员以自己的努力与执着不断诠释着追梦的涵义。读中学时起,陈嵩就对机器人着迷,他进入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对机器人感兴趣的同学组建研发团队。为了节省经费,他用小得看不见的五号字打印宣传单,满校园张贴招募队员。秋天的风很大,20来张A4纸边贴边飞。这一幕刚好被刘小铭等人看见。于是,刘小铭、赵亮和陈嵩一起就成为Water队最初的队员。
志同道合的伙伴聚在一起容易,但真正要做出机器人却没那么简单。创始之初,资金十分匮乏,而机器人制作恰恰又是一个烧钱的事情。陈嵩、刘小铭、赵亮顶着骄阳到二手市场买角铁、淘二手电机,一起设计反光镜曲面……制作单片机很烧录板,赵亮回忆,“当时用的单片机是PIC的16F887A,12块钱一块,有时候调试一天就会烧一个,很心疼……”机器人没地方存放,只能放在宿舍的阳台上。为了调试机器人,他们利用假期,在空荡的楼道里反复运行并调整。他们跟着机器人和喷着红漆的简易足球,在楼道里来回奔跑,只为让自己的程序尽可能完美……
如今,队员们不用担心场地问题,也不用为找到一款合适的电机而发愁。但是,Water队为梦想而执着、努力的传统一代代传了下来。10年里,一届又一届学生加入团队,他们设计机器人,编写“点球”、“角球”、“守门”的程序,在实验室里度过一个又一个周末和不眠之夜。去一次比赛前两个星期,同学们还在体育场对新一代机器人进行软件调试和硬件结构改进。在体育场的日日夜夜,同学们或用两把椅子当床,或干脆在场地的地毯上支个蚊帐小睡一会。
Water队指导老师王雪雁说:“正是为梦想而执着努力的精神成就了Water队!”
在积累中成长
“从零开始”、“创新进取”、“执着努力”、“师生零距离”,是团队建设的不变精神;“自我教育”、“开放包容”,则是队员快速成长的秘诀。
2006年Water队成立后,第一批队员开始手工制作第一代机器人。他们唯一可以借鉴的资料是国外的开放源代码。遇到不认识的外文,他们就一边查字典一边看资料。一个参数从编写到调整至最佳状态,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队员们不怕费功夫,一点点从零开始积累。从建队到现在,队员们编写的数据有两万多条。正是通过这一点一滴的积累,Water队才逐渐创立起比赛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才有了后来“四连冠”的佳绩。
“在王雪雁老师的带领下,这个近10年的团队不仅有出色的战果,还建立了优良的传帮带机制。”苏易衡说。对于队员的梯次培养,队里不加强求,以兴趣为主。每年新生入学,Water队都会进行招新,新招收的队员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新成员先学机器人的结构、操作、编程等方面的知识,然后慢慢进入进攻、防守、视觉等软件程序的编写。在一场场比赛中,大家一起交流沟通,一起组织策划,一起分析解决问题。与此同时,队员们的专业背景也日渐丰富:计算机,机械设计,自动化,工业工程……李渊说:“机器人要发展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专业的事,而是一个团队的合作。从加入这个团队起,王老师就时常强调这一点。”
长期形成的优良学风,促使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也为团队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目前为止,队里已经培养了几十名具有机器人特长的学生。他们有的成为专门研究机器人方向的中科院博士,有的从事与机器人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有的从事中小学机器人特长教育工作。从新人到老队员,一届届Water队成员带着兴趣而来、满载收获而归,并怀揣着更加美好的梦想走向远方。
与学校同呼吸
Water队诞生并成长的过程,也是信息科大这所年轻的大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发展定位的过程。为了鼓励像Water队队员们一样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科技创新,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经费、学分、奖学金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实际的支持。2012年,学校把清河校区的一个食堂改造为“科技创新训练基地”,其中机器人训练场就占了400多平米。为了符合比赛要求,学校还对场地灯光进行更换改装。
校党委书记王传亮与Water队队员畅谈比赛收获时说:“我们不要仅满足于比赛的成绩,要把取得成绩的经验固化为人才培养的经验,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校长王永生在视察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时对Water队成员说:“我们的机器人队伍要勇于走出学校,走出国门,具备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天地锻炼自己、展现自己,为学校争冠,为社会服务,为祖国添彩。”如今,在王雪雁老师的带领下,Water队积极为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服务,开展公益回报社会的活动。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课题,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在追梦路上,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来阻挠你,只要努力拼搏,只要永不放弃,梦想一定会实现。Water队能够不断取得佳绩,与他们勇于追逐梦想、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息息相关。Water队的追梦之旅还在行进,而远方,风光无限!(供稿:勤信人物评选委员会宣传组)
往期回顾: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