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专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学思践悟•十九大】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擘画新坐标

2017/11/10

  冯仕政 魏钦恭

  2017-11-10 来源: 中国网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包含着众多新概念、新表述和新要求,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心系农业农村农民的国家情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担当。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提出了历史任务和总体要求,是新时期开展“三农”工作的顶层设计,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坚定信心和战略定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更加深入全面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在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为中国广袤农村发展和亿万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擘画了新坐标、描绘了理想蓝图。

  一是提出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包含着一系列的目标和发展要求,报告将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要求概括凝练为二十个字,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各有侧重,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第一,产业兴旺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产业兴旺了,农村才能发展,农民才更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第二,生态宜居是基础。建成山青水绿、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才更有吸引力、农民才更有归属感、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的辩证关系要求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第三,乡风文明是内涵。“仓廪实而知礼节”,乡风文明要求农村的发展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引领。第四,治理有效是保障。要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民的参与途径更加多元广泛,农村的治理基础不断夯实、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第五,生活富裕是关键。中国要富裕,农民必须富裕;中国要富强,农村必须富强。解决好农民增收生活富裕的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根本和关键。

  二是确定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攻方向。报告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对今后一段时期内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指出了主攻方向,系统全面、逻辑清晰、言简意赅。其中土地承包关系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和农民就业增收问题又是重中之重。

  首先,报告明确了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重大制度安排为亿万中国农民吃下了定心丸,让农民更有安全感。

  其次,重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着力补齐短板。报告强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导向,将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项资源更多向“三农”倾斜,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再次,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更加广泛多元。通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产业链延长和前后延伸,让农民不仅能够通过种养业增加收入,而且能够通过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旅游业等二、三产业分享和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同时,产业链条的延伸,也为农民实现本地化就业、规模化就业提供了现实可行路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打破以往产业隔离的边界,通过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向农业生产的不同环节渗透和扩展,将对农民增收和就业带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重塑农村的利益和生活共同体。

  三是部署了扶贫攻坚的具体任务。乡村要振兴,农村脱贫自然是题中要义。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了精准扶贫理念。

  所谓“大扶贫”就是要将扶贫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的历史格局之中来看待,要有上下同心的格局、部门合作的格局、地区协作的格局、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格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别无他途,绝无退路,必须攻坚克难,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也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设定了硬任务,即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行百里者半九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还需要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坐标已绘就,重装再出发,企足而待,乡村振兴之路就在脚下。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