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首都发展的必由之路。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努力把首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还必须在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上进一步增强自觉。
一年多来,全市上下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各区县、各部门做了不少的工作。我们明确了把2300万人口作为“天花板”的调控目标,下决心推出了区县的人口调控责任制;在全国率先发布了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仅去年一年就关停退出了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今年一季度对5700件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的登记业务不予办理;研究启动了部分教育医疗机构的疏解工作,已经确定了一批市属高校和医院的调整疏解方案。这些工作的努力和进展,值得充分肯定。
当前,疏解非首都功能依然是一个严峻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党员干部对其战略意义的认识,还有个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过去集聚资源求发展时,各级干部的认识很一致,工作热情也高;但现在讲疏解功能和瘦身健体,大家的认识就不那么一致了,有的同志感到工作无从下手了。这实际上反映出观念转变不到位、工作上不适应的问题。
开展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就要着力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坚定信心、痛下决心,直面矛盾、克难前行。必须清醒地看到,北京发展到现在,老路子已经走不下去了,到了非疏解功能不可的阶段。这是人口资源环境倒逼的结果,尤其水资源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和强化一种认识,抓经济是发展,抓功能疏解同样是发展,而且是更高层次、更大格局的发展。疏解好非首都功能,首先就是要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从认识和理念上彻底转变升级。
向疏解功能要发展空间,既是北京内在发展要求,是为了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北京责任所在,是履行好首都职责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战略眼光、辩证思维来看待功能疏解,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完成“破”与“立”、“舍”与“得”的清醒切换。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树立强烈的历史紧迫感和责任感,以“严”的标准和“实”的精神主动挑起担子,真正变“集聚资源求增长”为“疏解功能谋发展”,努力实现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
一个浮肿的巨人,必然步履艰难,很难走远。疏解非首都功能,我们没有退路!惟有以高度的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从严要求抓落实、见行动,下实功夫去探索、去实践,才能够实现“疏”中有进、行稳致远,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2015-05-19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