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3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陈叶军
2011年10月31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专访时说,《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周文彰认为,全会必将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
——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
记者:六中全会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如何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
周文彰: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振奋党心、振奋军心、振奋民心。全会的这一号召,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认识。
首先,科学发展需要建设文化强国。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科学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毫无疑问,没有文化的发展就不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空前地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是科学发展。《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其次,人民幸福需要建设文化强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直接关系民生幸福。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我们讲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公平公正,文化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我们讲幸福指数,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尺度;我们讲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再次,国家强盛需要建设文化强国。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软实力突出地表现为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传播能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竞争力。当前我国的文化已较以往有了很大发展,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文化上仍然是“西强我弱”。文化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要想国家强盛,一定要建设文化强国。
最后,和谐社会需要建设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让人民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丰富人民的精神内容,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记者:全会要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继今年“七一”讲话后党中央突出强调的又一重要思想。您如何看待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周文彰:首先,文化自觉,是文化觉醒。文化觉醒,就是要充分认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文化是政治,不抓文化发展,就是不讲政治;文化是形象,衡量是不是落后,经济是一个指标,文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文化是环境,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环境;文化是生活,文化本来就是人的生活;文化是经济,一是文化能推动经济发展,二是文化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有鉴于此,近来我特别强调确立“文化经济”这一概念。
所谓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的生产、流通、消费形成的一个专门经济门类,涉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大众文化文化消费这三大方面。文化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等之后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经济部门。
其次,文化自觉,要求责任担当。责任担当,就是把文化觉醒付诸行动,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
积极主动地担当起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是文化自觉最重要的含义。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同志要有高度自觉的文化担当。从一个党来说,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这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为此要着力破除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错误观念。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同样重要的硬任务。必须把文化建设列为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硬任务,抓紧抓实。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估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最后,文化自觉,更要求头脑清醒。抓文化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尊重客观规律。想当然,拍脑袋,只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条件,乱上文化项目,是一厢情愿,是盲目蛮干,是可怕的“文化大跃进”。文化发展,拒绝头脑发热。
抓文化发展,要有自己的创意,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抓文化发展,要珍爱资源,要立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拒绝破坏文化和自然资源;抓文化发展,要重视内容健康。
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文化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记者:全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此,您如何理解?
周文彰:要讨论文化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了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建国以来,文化一直是作为事业对待的,特点主要是,单位是事业单位,职工是国家职工,资金是政府投入,效益上不计投入产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划分时,本应由政府埋单的,财政投入不足。本应市场运作的,又长期依赖政府,造成文化发展缓慢。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能明确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职责和作用。
文化教育人、引导人。以文化人。关于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者说,文化建设的目的和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丰富群众生活。这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文化也是经济。从国际经济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包括发展文化事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
第三,提高文明水平。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对人类发展来说,文化是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记者:全会指出,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如何增强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周文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一是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建立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运行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走向市场;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
二是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这方面,我们的改革力度大、成效好。一是完成了新华书店系统的转企改制。全国3000多家新华书店全部转制,走上了市场竞争的道路。二是完成了出版社的改革。到现在为止,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已基本转制成企业。三是报刊的改革不断推进。时政类党报党刊的49家集团现已全部组建了报业集团,下一步的改革重点是深化发行体制改革的问题。四是影视制作机构改革。五是文艺院团改革。
三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比如组建大型出版集团。重点打造三大国家级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已经在几年前组建,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前不久刚刚挂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也已于2011年7月成立。
四是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内需拉动尚且严重乏力,对外文化贸易是进口远远高于出口。《决定》指出要扩大文化出口,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政府在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主导,但不是包打天下
记者: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那么,政府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什么样的责任呢?
周文彰:毫无疑问,政府在文化建设中责任重大。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如何,关键看政府。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应当集中在:主导和指导,规划和规范,推动和推广。
一、主导和引导。首先,政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政府要始终走在文化产业的前头,牢牢掌握和用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动权。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把文化大省变成文化强省,把文化产业变成扶贫攻坚工程、旅游发展工程,就是政府的主导作用;运用税收、金融、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调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政府的主导作用。
文化建设是政府主导,但不是政府包打天下,需要动员和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引导责任,就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建设。引导的手段要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比如政策引导,规划引导等。
二、规划和规范。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规划,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同样需要规划。规划集中体现政府的发展蓝图和发展思路,引导全社会有计划有步骤地付诸实施。
文化建设过程需要规范。即规范政府行为,规范文化产品质量、规范文化市场。
规范政府行为,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二是要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三是要从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而面向全社会转变。
规范文化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我们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原则,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自觉服从社会效益。但是,当文化产品在符合社会文明建设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大,它的社会效益也就越大。
规范文化市场。包括扫黄打非,查处假冒伪劣,制定文化产品交易规则,维护消费者权益,建立市场秩序,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在规范中繁荣。
三、推动和推广。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广就是从试点到展开。推广也是宣传推介。在文化建设中,宣传推介的作用极其巨大,需要重视、需要认真策划。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正确处理三种文化现象
记者:改革开放30年来,开放的格局、思变的心态、快速的发展,引起我国的文化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多层、多样的表现形态。文化格局这样一种特点,就使得文化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乃至千奇百怪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党和政府作为文化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如何看待、对待这些文化?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向应当是什么样的?
周文彰:文化建设有个方向问题,这就涉及文化价值观问题。当前在文化价值观上有三种现象值得我们反省。一是模糊。有相当一部分人,分不清文化的是非、善恶、利害、美丑,把各种文化现象看作自然的社会存在,听之任之。二是错位。有些人不把健康有益的文化现象作为好的来提倡;不把颓废没落的文化现象作为不健康的东西而加以制止。三是颠倒。这种文化价值观,把美的当成丑的,把丑的当成美的;把利当成害,把害当成利;把善当成恶,把恶当成善,完全颠倒了价值判断的标准。
这三种类型的文化价值观,严重阻碍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使某些人、某些领域的文化生活处于一种较为混乱的局面,凸显出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部门某些干部的文化价值观在导向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应引起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文化价值呢?
判断文化的标准主要有两条:第一,能不能构成有益的社会生活?能够构成有益的社会生活的文化就是好的;否则,就是有害的。第二,能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就是好的;反之,则是有害的。
当前,要科学对待、正确处理三种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
第一,正确对待娱乐文化。这里所说的娱乐文化主要指日常的消遣娱乐,比如打扑克、玩麻将、上歌舞厅等,这是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要注意引导人们正确对待,不可泛滥、沉迷,更不能走向消遣娱乐的反面。
第二,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善于要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但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热衷于过洋节,热衷于宣扬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盲目宣扬西文的文化和传统,这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当前的西方文化,以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作为后盾,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竞争中处于一定的优势,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构成这一事实。这就更需要我们明辨是非利害,维护好我国的文化安全。
第三,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深厚,有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发掘利用。同时,由于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在我国的影响很深,遗留的糟粕也不少,也需要我们坚决地剔除。在对待历史文化上,虚无主义或复古主义的态度皆不可取。当前我国的文化娱乐界有一种对历史文化无批判的、过分宣扬的不良倾向,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反映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数量很少。各级领导应当加以重视,加以引导。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任务,是全社会的任务;文化改革发展不仅仅是吹拉弹唱、写写画画,而是内容丰富,直接关系到政治、形象、环境、生活和经济建设;文化改革发展不仅要靠体制内,更要调动和依靠体制外。我们要迅速扭转对文化改革发展的一切不正确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