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专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张银增:经历激烈遭遇战的抗战报务员

2015/09/05

  张银增老人是我校的一名离休老干部,除此之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抗战老兵。在抗日战争中,张银增作为一名报务员,与战友们出生入死,为部队搜集和报送情报,并与鬼子展开血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讲述的抗战故事。

 

 

 

  1944年,年仅16岁的张银增报名参军,成为了晋察冀边区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的一名报务员。在这之前,张银增是当地儿童团的大队长。参军后,他先是被分配到政治部民运科,主要负责检查部队官兵的群众纪律执行情况。由于上过几年小学和“高级班”,“学历”相对较高,他被部队选派到军区的报务训练队学习无线电通讯。由于他学习进度快,当时地方电台又亟需专业人员,两个月后,学成的张银增就派到了地方工作。

  张银增的部队是晋察冀边区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其主要活动范围在大清河以北、永定河以南的京津冀结合地带,那儿是当时敌伪活动最猖獗的地区,因此时常发生极其惨烈的战斗。在战斗中,部队发明了很多战术,如撩门帘战术、推门战术,但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还是地道战。

  1944年,已是强弩之末的日本侵略者变本加厉,对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残忍的“三光”政策。那时八路军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坚守阵地,军区司令部一般都设立在可靠老百姓的家中。在一次张银增遭遇的扫荡中,敌人将军区司令部所在的米家务村包围了两天一夜。第二天夜里,司令部首长决定趁着夜色从两地之间的交通壕向大魏庄转移。从米家务村到大魏庄有十几华里的距离,由于转移人员较多,而且还有大批的辎重物资,转移的时候动静较大,惊到了巡逻的鬼子,从而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当时司令部的战斗人员较少,所以稍一接触,张银增所在的部队就钻进了交通壕附近的地道里,让敌人扑了个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在地道里待到大半夜,上级派来了一个县大队数百人的队伍来接应张银增他们,两部联手和日军就地打了一场阵地战。经过一夜战斗,八路军最终消灭了约一个营的鬼子和伪军,还缴获了七挺机枪。

  转移到大魏庄后,战争形势更加严峻。有一天下午一点多,从地道里已经听不到敌人的动静,在台长的带领下,张银增和战友们钻出地道准备吃午饭。由于进地道的时候大家不是从同一个地方进入,所以出来的时候也没有在一起。电台里的一名摇电员和一名报务员从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钻出,拿了两块干粮就在院子的北屋吃饭。窝窝头刚咬了几口,他们就听见院子外有大头鞋踏地的声音,还没有来得及反应,院子门就一脚被踹开了,两个端着三八大盖的鬼子进来了。鬼子发现有两个八路军在屋子里举枪就射,两名战士也扔掉手中的窝窝头,拔出手枪和日军对射,边开枪边撤退。当日军追到门口处,报务员抬手一枪打中了一个鬼子,鬼子摇摇晃晃地倒下了,另一个鬼子继续追击两名八路军。当追到一个拐角处时,摇电员半蹲着,朝着后面追来的日军连开两枪,打死了这个鬼子。幸好这两个鬼子是孤军深入,枪声并没有引来更多鬼子的反扑。就这样,一名摇电员和一名报务员凭着两把手枪,打死了两名鬼子,缴获了两支三八大盖,这是抗战以来电台兵第一次缴获日本正规军武器,当时的八路军军报还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鼓舞了广大八路军战士。

  第二天,村子里已经没有了鬼子,所以军分区的电台又架出来了,所有人钻出地道各自忙起来了。到了中午时分,张银增和几个报务员聚在一个院子里支起了一个锅,凑了点面粉煮了一锅片儿汤。当时,一名见习员负责放哨观察院外情形。突然,他看到四百米开外有一队扛枪带炮的鬼子正往村口开来,见习员刚到部队不久、战斗经验不足,见了鬼子,拉响一颗手榴弹就扔了过去。400米的距离手榴弹怎么可能够得着?手榴弹被扔出大约三四十米落地炸响,一下子就把日军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日军支起迫击炮就朝着院子里开火。第一炮落在院子里,将一锅片儿汤炸得到处都是,紧接着第二炮落在了院子里的石碾子旁,破碎的弹片擦着张银增的耳边飞过,将当时电台分台长的一个胳膊炸得血肉模糊。在同志们的掩护下,张银增背着分台长钻进了院子里的地道,随后又将地道口封死。

  由于此次是鬼子大部队来扫荡,一直躲在地道里不是长久之计,所以电台领导决定通过地道和交通壕向相对安全的白洋淀转移。电台人员到达白洋淀已是1945年夏天,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张银增跟着其他同志一道给老乡们收割麦子。在白洋淀,张银增和战友们继续战斗,为各战斗部队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情报,让军区打了很多胜仗。  

  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张银增的抗战故事告一段落。之后,他参加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跟随所在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且是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志愿军战士。从解放军第十九研究院转业后,张银增来到我校工作,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