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6
——专访收到美国8所名校研究生录取通知的邹凌虹
学生记者 袁姝雅
邹凌虹,信息管理学院0801班学生,淡雅的妆容、得体的衣着、洋溢的微笑,让记者感觉她就是一位亲切的邻家姐姐,很难将她与“牛人”联系起来。然而,截至记者发稿,她已收到美国8所名牌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它们是哥伦比亚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华盛顿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其中华盛顿大学和圣路易斯大学还为她提供了丰厚的奖学金。她最终选择了令无数学子憧憬、2012年USNEWS排名全美第四的常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邹凌虹还头顶许多“光环”:我校数据库大赛冠军,组队参加Oracle ThinkQuest全球比赛获得中国区冠军;专业成绩第二、绩点3.85、总平均分高达98,托福成绩111(满分120);独立编写了5万余字的全英文网站,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第二届管理科学工程国际会议上做过学术报告,受到各国专家好评。同时,她兴趣广泛、富有爱心,曾是学校合唱团成员、担任院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每周都与我校美籍教师Patrick一起参加支教活动……
“牛人”究竟是怎样炼成的?经过深入采访,记者认为邹凌虹的成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正是这三句看似容易却做起来难的话,让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牛人”。
与其抱怨,不如充分发掘与利用资源
邹凌虹毕业于北大附中,就读我校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她坦言,初入大学,感到昌平校区条件相对艰苦,与理想中的大学有一定落差,然而正是这种落差,使她迸发出了更大的学习动力。同时,她所学的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既要掌握信息技术,也要学习管理知识。“如果当初去了其它大学,我可能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学校给了我很多,尤其是信心方面。”邹凌虹认为,我校学生竞争相对不如国内顶尖高校激烈,使人容易拔尖。“同学之间差距都不大,比的就是努力和那股冲劲。”时间久了,她发现学校教学和研究资源其实很丰富,尤其是实验室资源,这很有利于她的成长。
“很多同学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邹凌虹认为,与其抱怨客观现实,不如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资源。“上课的时候,我从来都坐在第一排,以争取更多与老师交流互动的机会。我认为这是作为学生可以享有的资源,却有很多人不理解。”与此同时,她不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努力弄自己清楚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在此基础上,她参加了ORACLE公司冠名的学校数据库大赛,开始接触城市交通规划,并发现这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我不喜欢被强迫编程,但我喜欢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因为我考虑事物比较周全,常常有不同的想法。”在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后,她继续参加管理学类的各项比赛、实习,为最终被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录取为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专业研究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其迷茫,不如努力做事与享受孤独
同很多人一样,邹凌虹也经历过一段迷茫期。“那时刚升入大二,来到小营校区,并从学生会退出。生活突然从每天组织策划文艺活动变成一个人去图书馆学英语,很冷清,落差很大。我习惯超前准备,大二便开始备考GRE;我也是个完美主义者,中介的文书无法达到我的要求,所有的申请材料全部靠自己DIY。因此,我总感到同路人很少,精神上很孤独。别人只会关注成绩,而成绩背后有很多艰辛是自己必须扛过来的。”
不过,她很快便体会到了孤独的优势:给人不断思考、尝试的机会。当她刚领队参加ORACLE ThinkQuest比赛时,很多人都选择冷眼旁观,觉得希望渺茫。毕竟这是全球比赛,要跟清华、北大和其他世界名校的学生竞争,同时还与期末考试、GRE考试相冲突。“那段时间确实很苦,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劝我放弃,但我没有,我必须挺过来。我想对那些积极进取但又害怕失败的同学说:要享受孤独,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你的努力将会感染到周围的人。”正是因为如此,她不断了解社会需求,积极搜集资料、组织团队讨论和考察访谈,以自行车为切入点呼吁“绿色出行”,创建全英文的www.rescue bikes.com网站,提出交通规划政策建议,最终她带领的团队取得了中国区冠军的好成绩。而真正理解她、陪她走到最后的队友,也成了她大学里最为珍贵的一群伙伴。
与其蹉跎,不如不断提升与充实自我
“人生迷茫最痛苦,奋斗最快乐。”回顾大学四年,邹凌虹认为自己的生活主调是积极向上、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比赛、实习、考试、思考,时间虽然总是不够用,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这是一种幸福的忙碌。“每个学校都有不断进步的人和不断堕落的人。人在环境中,想变得出色会有阻力,必须有好几倍的努力。人的潜力无穷,当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就一定能做好。”
因此,邹凌虹选择在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就开始上托福班;选择在许多人无所事事的时候在图书馆从开门呆到闭馆。“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很正确。我认为自己是三个专业的学生:首先是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其次是城市交通规划专业的学生,同时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英语非一朝一夕,必须每天积累。”当一部分人还在为通过英语四级发愁时,她已经每天花6个小时背GRE单词,已经在写《Key issues and priority of bicycle management in China》的论文,已经在DIY所有复杂而繁琐的名校申请文书,已经在为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英文报告做准备。“一分收获,至少要有一分耕耘,因为还有可能走弯路。有学弟学妹问我单词背了会忘怎么办,我就跟他们说:背上300遍,一定不会忘。很多时候,这些都要靠信念支持,那便是一种不信自己做不到的坚持、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邹凌虹认为,做事情时一定要先弄明白为什么做,再想清楚如何做。“比如大三时我来到中国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实习,是因为这个机构在业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能接触到很多国际名教授,也给了我参加学术会议和演讲的机会。而参加支教,则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渴求,我喜欢孩子、喜欢帮助别人,在支教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农民工权益问题,最后意外发现这段经历对被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因为马上要毕业,邹凌虹很不适应“闲下来”的生活,她已习惯忙碌和充实的日子。“在我参加南加州大学新生说明会时,遇到几位清华五年制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发觉自己跟他们相比完全是门外汉,有很多东西需要补习。有一句俗话说,在常春藤名校深造,学习、社交和睡觉三件事只能选择两件做。这对我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从理工科转到偏文的学科,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大的挑战,我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如何跟美国本土学生去竞争。” 因此,除了适当运动、陪伴家人之外,她已在预习课本、跟未来的教授和同学联系,并准备在美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人生的思考和奋斗是无阶段性的,不能因为拿到OFFER就停滞不前。”
或许我们曾经质疑勤奋的力量,或许我们曾把一时的成就归功于机遇,但邹凌虹同学的“牛人”炼成之路,无疑很好地诠释了何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当然,机会,永远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