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创新创业】(八):校园记者探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2017/04/01

  三月的一天阳光和煦,春光无限,身为学生记者的我有幸在教务处武海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闻名全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参观。

 

  老楼里深藏的秘密

  当日,我们从小营校区北门出发,向东向南驱车约5分钟就来到了基地所在的马坊村。从外面看,这是一处有一定年代感的老楼,干净而朴实的小院子里稍显拥挤地停着几辆车,院子外面就是充满生活气息的龙岗路了。 除了隐居在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这栋楼还深藏着学校与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合作成立的“先进光电子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我们坐电梯抵达三层,从电梯出来就到了基地的入口,在大门的右侧,设有指纹识别的装置。为了保证基地内入驻团队成员们的人身安全,以及各方面的财产安全,基地大门特别设置成了指纹解锁系统。

  乘电梯来到二楼,正对大门的是一整面淡绿色玻璃墙,墙面上白色字迹写着“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几个大字,我们终于见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真面目。在前台的两侧设有供同学们休息的白色桌椅,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让原本舒适的这里显得愈发温暖。热心的武老师向我们介绍到,2015年基地最初建成时仅有500平方米、50余个工位。随着基地的不断扩建,如今已有1100余平米,百余个工位。基地设有创业公司办公室、创新创业孵化区、培训教室、会议室、成果展示厅、设备间和材料间7个区域。现基地面向华北五省(市)自治区高校开放,目前已有23个团队入驻。基地为这些创业的学生免费提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对已经批准入驻的团队还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并会定期从外面邀请优秀的创业人士给同学们进行相关培训。

  大厅朝左走就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的两侧是大大小小的房间,从容纳三个人的单间到可以容纳数十人的房间的不等。办公房间同样需要指纹解锁才能够进入。

 

 

  偶遇“领空雄鹰”刘开元

  参观时,恰巧赶上信息管理学院的刘开元同学也在办公室。开元在信管学院早已小有名气,虽然仅是一名大三的在读学生,现在却已经是魔方半径团队的CEO和某空军**组织的创始人了。走进开元团队的这间办公室,我第一感觉就是宽敞和明亮,三个办工桌有序摆在一起,每个办工桌上都放置着一台电脑。窗户微微开着,三月下午的和风缓缓吹了进来,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桌上放置着各类专业书籍,桌旁立着几大桶还未喝完的饮料,可以看出他们团队的成员们经常会来到这里学习和工作。开元笑着跟我们说,他很喜欢这里安静舒适的环境,从这学期开学正式入驻开始,平时没课的时候他就会从学校一路骑着小黄车过来。他说在这里看书或写程序都很放松,因为安静舒适的环境往往会激发他新的灵感。

  开元的创业之路很早就开始了,当时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的名字是“领空雄鹰”大型网络游戏,2010年开发完成,2013年正式在部队投产。去年入驻该基地的“冰峰利剑”中国首款跨平台游戏引擎已经是他的第二个项目了。谈及基地带给他的感觉,开元笑着说,他很喜欢基地这里安静舒适的环境和亲切的老师,无论从软硬件都给与了团队最大的支持。但开元还说,入驻并非一劳永逸。因为基地要充满活力,也少不了吐故纳新。所以基地每年都会在6月份以及12月份进行考核遴选,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清退,并吸纳新的团队入驻,通过考核遴选,学生在一种竞争的氛围中始终保持着创新活力。

 

创业园的骄傲

  从开元的工作室出来继续向前走,路尽头是一个小型的陈列馆,这里陈列着基地以及入驻基地团队曾经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奖状和奖杯林林总总,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耀眼。在国家“双创”背景下,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6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批“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孵化基地)”,基地与卓越工程师联盟开放实验室共建的“机器人工程双创开放空间”也在2016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揭牌成立。另外,基地遴选的优秀创业项目在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荣获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以及北京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荣获2016年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还有2个创业团队被评为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业优秀团队。

  武老师向我们介绍到,基地取得的一定成绩,少不了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环境,基地先后组织参观了北航创业园、中关村创业园、清华科技园孵化基地等多个知名创业园,通过创业园的参观,使同学们增长了见识、储备了知识、积累了经验;组织学生参加了2017年国际青年创新创业论坛,并与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等众多创业名家对话交流,激发着学生在创业征途中坚持、求实、创新和超越自我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激励着他们坚定勇敢面对挑战的决心。

  基地还邀请谭茗洲、陈利军、高山山、唐荣宽等众多校内校外知名创业大咖,就商业策划书撰写、市场与资本关系等众多创业热点,现身说法,以及邀请李建良、谭祖卫两位校内导师针对“互联网+”大赛跟踪指导;基地还于每周三下午在会议室组织召开拆书分享、学术交流、培训沙龙等开放活动,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长了才干,增加了激情,基地始终保持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后记

  从基地出来已是午后三点多,和煦的春阳映着刚刚吐出嫩绿的柳枝,有种说不出的意境。小院之外,川流不息的人们定想不到这里还有一方安静的治学研究创新之地。这里有着太多太多的“秘密”,每个“秘密”之中都蕴藏着今后社会发展的无限种可能,仅用这一天的时间肯定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携自己的作品成为这里的“主人”。让我们一起祝愿——从这里成长起来的、站在“创新创业”潮头追逐青春的信息科大人乘风破浪,成长为时代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供稿:记者团 孙熠)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