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创新创业】(二):探秘“水中鱼”战队

2016/11/29

  在日前落幕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我校计算机学院科技协会人工智能社团的“水中鱼”机器人参加了六大项目,并在“水陆协同”项目中获得亚军。赛场上,只见那条同学们精心设计的单关节鱼灵动地划过水面,激起阵阵水花,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同学们的探索与思考。学生记者带您一起探秘“水中鱼”背后的故事。

 

  灵动的水中精灵

  成立于2015年6月的计算机学院水中鱼机器人团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水中精灵”寓意深刻,承载着他们向往自然、贴近自然生命的梦想,鼓励每一位成员用于探索自然界的灵性,所有成员都是对机器人有着满满的兴趣,怀揣着对自己能够亲手成功制作机器人的期盼,积极思考,善于钻研,乐于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

  学院也为“水中精灵”提供了资金、场地支持,院长李宁甚至为比赛亲设计方案,看待每一个同学就像孩子一样。

  这支队伍的指导老师王超向学生记者展示了学生们制作的水中机器人,细密的鳞片、精致的鱼嘴,简直栩栩如生。同学们为这些机器人付出了很多,不仅上网买模型,还要查阅资料,自己设计鱼组装各种仪器零件,编写代码。

  王超老师一直努力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热情,培养队员们对硬件的兴趣,激发大家探索的动力。做实验时难免失误,一位同学做实验时失声大叫:“电笔失灵啦,老师,我把这个弄坏了咋办呢……”这个时候,王超老师一边笑着一边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同时也安慰他们:“不要怕,放心,总要多尝试,这种情况很正常。”

 

  乘风破浪克难关

  在科技的海洋中遨游难免会遇到风浪,每个队员都有一股拼劲儿,一起乘风破浪,不断突破。交流、创新就是“水中鱼”成功的“秘诀”。晚自习以后,多数同学早已回到寝室,但位于健翔桥校区三教三层的实验室却灯火依旧,那是同学们在热火朝天地讨论问题。大家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有时在实验室一待一整天,饿了一起吃泡面,然后继续讨论各种设计、操作方法,分享经验。

  到了比赛前夕,团队仍会为攻克难关尝试突破。有时还要解决突发状况,在2015年华北五省机器人大赛上,由于实际场地的差异,机器鱼入水姿态不稳,形势危急!同学们仍没有乱阵脚,一边迅速沟通,一边寻找灵感,最终利用观众兜里的硬币成功调节鱼尾配重,赶在入水时限前一分钟前成功解决问题。就是这只鱼最终从25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五名的佳绩。

  指导老师王超也一样的拼,陪他们一起在实验场地讨论,答疑解惑。老师同学之间关系非常好,大家都管王超老师叫“超哥”,王超老师很喜欢这个称呼,也喜欢和团队共同成长,在这样奋斗拼搏的的气氛下,这支队伍成长的非常快,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不断提高。

  实体机器鱼迅速的成长,也离不开北京市师德标兵李淑琴教授年长日久的关心和支持。国内机器人比赛创立之初,李淑琴老师就带领同学创立了人工智能协会,多年来一直带领同学们参加各种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为学院仿真机器人领域打下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如今,李淑琴老师仍坚持亲自辅导同学,组织大家讨论,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思维火花的碰撞总能书写不一样的精彩,“水中鱼精灵”收获颇丰,几年时间内辗转各地赛场,将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华北五省(市、自治区)机器人大赛等国际国内比赛大奖收获囊中。

 

激流勇进创未来

  队员们说:“一路走来,赛果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的支持,让我们拥有良好的比赛条件,轻松应战;院领导的肯定,让我们重拾信心、抛弃一切杂念,全身心得投入到比赛中;老师的指导,让我们敢于去组装,去拆卸,去执着完成心中的理想方案。他们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谈到未来,王超老师介绍,他们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提升“水中鱼”机器人的视觉性能,同时朝着水路协同的方向前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如鱼一般踏浪前行,迎向更高峰。(供稿:校记者团 伊兆晶 朱红羽)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