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创新创业】(一):眼球信号控制的智能轮椅:几经波折创意取胜

2016/11/11

  [编者按]秋去冬来,华北五省(市、自治区)机器人大赛开赛在即,借此契机,我们开设“创新创业”栏目,搜集信息科技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和故事,记录大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心情和灵感。也许故事不那么感人至深,也许事迹有点微不足道,但均旨在体现信息科大学子无畏无惧敢想敢拼的青春激情,反映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道路上的点滴努力。首篇我们一起来关注刚刚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捧得铜奖的“眼球信号控制的智能轮椅”。 

 

 

  “向左、向右、前进、后退……”眼球盯在哪儿,轮椅便向哪个方向移动。惊叹于这神奇的一幕,或许有人会想到:意念难道真的能控制一个物体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这款眼球能控制的智能轮椅吸引了若干评委和参赛者的眼球,并以最佳创意入围国赛,斩获铜奖。这就是我校选派的“眼球信号控制智能轮椅”项目。自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来,今年是我校第二次参加比赛。“眼球信号控制的智能轮椅”项目的入围使得我校成为北京市入围国赛的唯一一所市属高校。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李克强总理亲自提议创办的全国性赛事,是“双创”周的一项重要活动。“眼球信号控制智能轮椅”项目经过层层选拔能够成功入围,一路走来几经波折屡历难关。

  自2016年上半年参赛以来,这个项目在校级比赛34支队伍中并没有名列前茅。转机来得太突然,让付出了汗水的团队成员感到分外惊喜。时值学校创新创业基地第三批优秀项目入驻时期、北京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阶段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即,创意组团队短缺,“眼球信号控制的智能轮椅”作为创意组中名次靠前的团队,最后和“城市建筑健康维护系统”等6个项目获推参加北京市级比赛。自动化学院胡平平,经济管理学院谭祖卫、李建良等老师在比赛中担任创业导师并从凝练创意创业特色、明确商业模式等方面对我校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点评指导。优化后的团队在北京市的比赛中一举拿下市级一等奖。并与北京市其他13所高校一起入围国赛,走向一个更大的平台。 

 

 

  别具一格的创意、精彩干练的答辩、默契协调的配合和比赛之外所下的功夫,是团队捧得奖杯凯旋归来的关键之处。“眼球信号控制的前景不仅仅是应用在轮椅上,它还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可用于水下作业信号定位方向、医疗中作为医护助手,目前轮椅只实现了一部分功能,还有可优化的空间,更值得被注意的是潜在的研究价值”。项目负责人李祯介绍说。他们团队里共有7人,4人赴武汉参加了决赛,决赛时可谓有惊无险。

  他们的比赛场地在华中科技大学,比赛前一天他们在所住的宾馆内一遍遍调试轮椅,演习答辩流程以提升效果。一直准备到深夜2点钟,待所有事项都准备充分了,第二天五点多便整装待发、调整好状态去比赛。然而就在他们到达比赛场地抽完签后,才发现控制轮椅启动的电机开关落在宾馆里了。当时情况紧急,他们已经抽到第9个上场答辩,原定答辩过程中现场演示眼球控制轮椅移动,如果没有电机开关,轮椅将无法启动。而宾馆离华中科技大学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队友们当机立断,其中一个队员尽快去宾馆拿开关,若实在来不及,就演示原先录制的展示视频。 

 

 

  一切都赶得刚刚好。就在准备上场的前一刻,开关被带回来了,大家互相鼓励打气后,一齐信心满满地站在评委们面前。答辩体现出的独特创意和项目广阔的前景一下子引起评委老师的关注,现场眼球控制轮椅穿过狭道也顺利实现。

  答辩结束后的心情一下子豁然开朗。“只要有老师关注这个项目,它就有机会走得更远。只要遇到高人指点,轮椅就有可能实现更完备的功能。”李祯感慨道,决赛的那场答辩有惊无险,也是他投身创新创业大赛以来最难忘的记忆。同时他们也发现自己的团队是参赛中唯一一组由在读本科生组成的队伍。比起那些已经注册公司的创业团队,由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群组成的团体,他们能入围铜奖,已经相当不容易。 

 

 

  奖杯背后付出的汗水鲜为人知,创新创业之路并非一路坦途。初期做轮椅成品,团队成员之间讨论时意见不合,争执也常常发生,但是为了展现更好的创意,他们各抒己见,极力探讨出更好的方法,一步步坚持走下去。有时候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两名技术研发人员会多次讨论,暑假没回家也坚持调试设备。比起这些小困难,创业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的。在创业的路上他们能走多远尚且未知,但是他们永远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教务处刘玉威老师说:“眼球信号控制的智能轮椅项目以创意取胜,是我校参加本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来迄今为止获得最高奖项的团队。初步设计的功能已经实现,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慢慢改进。眼球控制的随意性和轮椅要求的精度之间的矛盾,是他们接下来的创业路上要改进的。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首先就要努力解决这个矛盾。”刘老师高度肯定了他们团队中成员的努力,赞扬了他们有思路、有想法,敢于吃苦、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加大了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教务处牵头,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协同做好创新创业工作。在校生创业的环境越来越好,创新创业团队的参赛热情也越来越高。从今年创新创业的项目来看,参赛作品也逐渐向我校的学科特色靠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创新之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学校专业、学科特色引导的创新之路也将延伸得更远。(供稿:记者团 马倩倩   图:李祯)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