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学人风采】张奇志:纯粹于原理 执着于理想

2015/09/10

   在校园里每日行色匆匆的上课下课、教室食堂的路上,你可能没有十分注意到这样一位老师。他,个头不高,清瘦沉默,夏天经常是白衬衣,冬天经常是深色夹克,来去匆匆,如同千余位信息科大的其他教师一样,斯文、朴素、内敛。他就是我校自动化学院副院长、2014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张奇志教授。

  张奇志教授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在寒冷的东北度过了青春岁月。当时吉林大学在全国实力非常强,有多名院士和业界名家,在那里他受到了规范的学术训练和熏陶。随后又在东北大学攻读岩石力学方向研究生。这些经历成就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也锻造了他理性、平和、简洁、条理的教学、科研风格,甚至是为人处世风格。

                   纯粹于原理,科研处处出成绩

  80年代的大学生有着对理想的执着与坚守。

  张奇志教授二十多年来也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是他对于事物与知识原理的本能亲近和追寻——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认为张老师有这个特点。这个亲近感与他最初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我学理科出身,读书时候老师就强调基本原理对学习的作用。”为什么对原理性的知识如此强调,张奇志认为:“原理都是学科中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规律,从大量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故其正确性直接由实践检验过。掌握了基本原理后去做实验,心里比较有底,因为做到一定程度就知道最后的结果是如何的。”

  正是对原理的坚守与执念,张奇志在数理领域有着扎实的基本功,这成为他学术研究之路上最大的助推器。2005年之前,他主要从事有源噪声控制研究,这是声学、控制及应用数学的交叉领域。期间他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智能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应用到有源噪声控制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成为国内业界知名的学者之一。2005年到自动化学院后,结合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特色,张奇志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机器人方面,主要从事路径规划、地图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2010开始,其科研聚焦家庭服务机器人,并以此为平台培养学生、搭建科研梯队,得到了包括智能技术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不少课题支撑。得益于自己的深厚学术底蕴和刻苦努力,张老师的家庭服务机器人研究,迅速取得了一些成果:2013年获得人工智能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世界人工智能联合大会(IJCAI-13)实体机器人竞赛最佳服务技能奖。“张教授带领研制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展现的是技术,这些技术具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潜质。”自动化学院刘小河教授说。据说,憨态可鞠的家庭服务机器人有个拿手绝活,它能准确无误地区分外观几乎一样的加多宝、王老吉饮料。“这种识别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过比赛不是研究家庭服务机器人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周亚丽老师说。

  不夸张地说,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在物体识别、未知环境下的地图创建等方面。国内比我校领先的只有中科大,他们大多是博士生在做这项研究,其中还有直博的学生,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一直从事该研究。而我们学校从2010年开始研制,主要是张老师带着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在做。 

  执着于理想,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固执地坚守原理的张奇志教授不属于激情型的教师,他的课亦如其人,理性、平和、简洁、条理清晰。2014年毕业、现在风行公司做算法的王蕾校友对张老师的《优化方法》赞不绝口:“严格来说,这是一门应用数学课。张老师能把枯燥的数学课讲得非常吸引人。吸引人靠的不是说段子,而是靠扎实的理论功底,他讲课条理非常清楚,逻辑脉络很清晰。注重基础、原理,课讲得很透彻。大家都比较喜欢听这样的课。”

  对原理的重视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张奇志如此要求学生:首先,研究什么东西理论上要搞清楚,做出来的东西要踏实可靠,不能是偶然的,不稳定的;其次,要诚实,不能抄袭;其三要勤奋刻苦。“他非常反对学生拿别人的程序直接用,给个问题就照着公式做,他认为这样不会掌握最根本的原理,基础学不扎实。”王蕾说。

  张奇志老师指导的很多学生也如他一样,踏实、刻苦、严谨,在学习上执着一念,唯真唯实,绝不投机取巧。在张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许多基础不太好,甚至是身有残疾的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练就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在人生旅途上,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航向。曾成是他所带研究生的开门弟子,中专毕业,自考的本科。张老师看他刻苦心静,对他的指导也就格外用心些。曾成最终没有辜负张老师的厚望,硕士期间就在国内声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声学学报》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毕业后顺利考到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后顺利成为河北某高校教师。研究生王亚龙用微软立体传感器做三维地图,张奇志老师总觉得差点什么。为此,王亚龙学习非常认真勤奋,经常点灯熬夜,地图先后做了十几个版本。部分研究成果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在全国RoboCup竞赛上获得创新创意项目冠军,并获得2014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张奇志的研究生武阿明,本科就读于林学专业,后考到我校师从张老师读研,由于专业差距较大,基础不太好,张老师在他的培养上,颇是费了番苦心,既要考虑其专业基础,也要考虑其兴趣,同时还要考虑可行性。张老师结合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研究,为其寻找方向,最终聚焦在模式识别上,该同学毕业后成功找到相关高新技术企业的开发工作岗位,试用期月薪超过万元。他自豪地说:“我是原本科班级唯一成功转换学科领域的学生,也是硕士班级同学中工资待遇最好的学生之一。” 

  淡泊于名利,宁心静气为学为人

  做学问最要紧的是静心与淡泊。

  从1999年至今,张奇志教授上课、行政工作之外的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小营校区实验楼地下一层的实验室。如果你亲眼看到,一定不会认为这里是一个锻造知名学者的场所,因为即便是地下室也是北向的,终年没有阳光也没有正经的屋顶,天花板布满了各种管道,时不时伴奏的是楼上厕所水房流水的声音。20多平米的地方白天也需要开着灯。但就在这里,他一呆就是16年。

  16年间张奇志的研究方向从有源噪声控制转到家庭服务机器人;期间,他如研究生一样一丝不苟地在这里编写代码、设计程序。张奇志的学生去中科院面试,考官问及导师情况,当他们得知50岁的张教授还孜孜不倦地在实验室写代码时都非常惊奇。但熟悉张奇志的人都丝毫不以为奇。王蕾说:“我的老师治学严谨,亲力亲为,真学真为,是少有的能静心搞研究的人。”“加多宝和王老吉的罐装饮料在外形上极其相似,而我们的机器人能够准确识别,抽取关键特征,从而进行选择。”周亚丽老师也说:“图像识别部分的关键程序是张老师编写的。我校的服务型机器人虽然在综合素质和语音逻辑等方面逊于中国科技大学,但是目标识别方面却超过他们。”周老师坦言,自己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算法设计及程序编制等方面曾得到了张老师非常切实的指导。

  “物质上没过多的需求和要求,一门心思做学问。”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王鹰说:“张老师做人低调、踏实、求实、不搞花架子。作为一名教授,作为院领导,张教授能百忙之中亲力亲为指导本科生科技创新,这非常难得,办公实验环境比较差,我们经常看他中午休息时间带着学生在学院会议室里开会。这其中的工作量都是难以衡量的,折射出的是他教书育人的无私敬业精神。”

  刘小河教授太了解自己共事多年的老搭档:“面对荣誉、得失,他从来不会去计较。不争不抢于他而言是习惯,是生活态度。”

  对于未来,张奇志教授想法简单清晰:“希望家庭服务机器人成本能再降低,可靠性和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

  坚守原理,淡泊名利,探索实验也许是一个寂寞而曲折的过程。但在热爱的科研教育事业里,张奇志用扎实的功底和孜孜以求、不知疲倦的为学态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用他严谨认真的育人理念,帮助更多的学生将埋藏在心中的理想一点点舒展放飞。请他对20多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作一个总结,“也许‘纯粹于原理,执着于理想’是最恰当的一句话。”他说。这里的“纯粹于原理”是他唯真唯实的科研学术态度,“执着于理想”便是他孜孜不倦、始终追求的教书育人梦想。(供稿: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