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6
彭宝营老师的办公室在南校区4教1006,这是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业多轴复合机床关键部件研究应用技术实验室。推门进去,敞亮的大厅堆满各种机床部件、电机,恰如工厂车间。本学期彭宝营没带课程,正在这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论文。
彭老师2013年7月从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到我校,2014年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让他崭露头角。记得当时,当他干净利落地结束授课,教室里响起了评委老师和学生的普遍掌声。担任评委的学生一致认为,彭老师讲课清楚,让人身临其境,能够激发大家学习兴趣和热情。他因此获得了当年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我校首届教学新星荣誉称号,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北京市第九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作为博士后出站人员,彭宝营到校后为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讲授的第一门课程是《机械控制工程》。这门课程据说是学校最难的课程之一,理论性强,不少学生望而生畏。但对于学机械的人来说,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接到排课表后,彭老师曾日夜琢磨着怎样把这门让学生“抵触”的课教好。
经过仔细思考,彭宝营觉得如果能引入大量案例,在生动案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案例中了解理论,效果会更好。于是,在备课的时候,对照书本的整个知识体系,他将自己从本科时期做过的实际工程案例整个梳理了一遍,精心为每个知识点选遍了案例,目的就是让理论鲜活起来。
彭宝营本科起就读的是机械,如许多农村出来的学子一样,读书时代开始,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参与企业工程项目,机械制造、控制方面的操作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机床改造、加工,到机械设计及相关软件开发,整个过程他都精通,已为多家企业完成了近20种机电设备的研制。他对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非常自信:“自己不一定是好老师,但一定是好工程师。”接受采访时,彭老师说:“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在课程中我愿意把实践中的经验分享给学生,让大家知道这些理论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做到学以致用,激发他们的兴趣。”
有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做支撑,课堂也逐渐生动起来。比如RCL电路,在建立它的数学模型之前,彭老师会首先让学生们弄清楚这个电路到底有什么用。于是他就联系到收音机,“收音机的伸缩天线相当于调节RCL电路里的电感常数L;收音机那个选台按钮,相当于调节电容常数C……”;再比如正弦函数,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在学,为什么学这些呢?毕竟算个角度的话初中水平就够了——他就从正弦讲到傅里叶变换,再联系到频率响应、正弦扫频、系统辨识、机械共振,尽量把每个理论与实际结合。
在研究课程特色和我校的培养目标的同时,彭老师也注意学习上课技巧:“教师上课是有技巧的。经验丰富的老师,站在讲台上有一种师者的风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也只是讲,目光估计是呆滞的,不知道看哪里,与学生缺乏互动。学院郝静如、黄民、杨庆东、王红军等经验丰富的老师都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随后,自己上课就慢慢自如了,开始注意讲课语气要用探讨交流的方式,目光要让同学感觉到老师在注视自己。”
彭宝营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课下与人交流时却略显讷于言辞。到学校后,如所有的青年教师一样,沿着学校青年导师制的规划,他跟随杨庆东老师进行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目前,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在导师指导下成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同时,彭老师还申请了《机械工程》的课程建设和用手机控制机械设备的开放性实验。
彭宝营目前在实验室带学生毕业设计、指导论文,同时在准备着下学期的课程《数控技术》。“同《机械控制工程》课相反,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我想从我们日常生活开始,讲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农业机械、建筑机械、手机、汽车、飞机等设备开始,这些设备需要多种零件,来实现其功能;零件又是由直线、圆弧、曲线、曲面构成的,所以需要加工这些形状,这些形状与坐标系的关系……”在彭宝营看来,就工科而言,所有的研究与学习都是为了使生活更加快捷、方便,如果发现学的改善不了人的生活,就没意义了。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彭宝营非常赞同,他认为传道,不仅仅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还要以身作则,带动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转眼到了今年的毕业季,彭宝营老师到我校也有两年了。两年来,每逢毕业季,他都会请自己指导的学生吃顿饭:“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业的一个检验,毕设指导老师对于学生的意义应该更特殊些。我希望他们因为毕业设计和这顿饭,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联系感。”
由于一路读书研究,错过了买房子的好时机,彭宝营也面临着这一代年轻人普遍的问题——买房子。压力虽然大,但是彭老师始终是乐观积极的,他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勤奋,踏实地做好该做好的事情,一切都会好起来。作为5岁孩子的爸爸,他一度为孩子上学的事情操心,当得知学校和永泰小学共建,我校教师子弟可以顺利入读的时候,彭宝营如释重负。(供稿:党委宣传部)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