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国际论坛幕后的年轻人

2013/05/23

517,“卓越人才培养与社会贡献力”国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启。通过这个平台,有的人收获了成功,有的人赢得了赞誉,也有人找到了自信。你不知道的是,为了掌声响起大幕拉开这一刻的精彩,多少人在幕后付出努力,他们甘当论坛的铺路石,他们一起在成就着我们的“学校梦”。在这些幕后努力的众人中,活跃着一群年轻人,他们通过论坛的组织工作收获了成长。

琐碎工作中有真章

陈伟是教务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从今年2月份开始,他就一直为论坛忙碌着,主要工作是包括起草通知、发送通知、搜集嘉宾报告、编印会务手册等,工作繁杂琐碎,但却是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情。采访他时他总不好意思地说:“我没做什么事情,真的别写别写,就是会务,印表打表传递。”娃娃脸的他听到让为报道整理一些自己努力工作的素材就一直往后退缩,筹备论坛前前后后那勤快、机灵劲儿荡然无存。“感受最深的是时间紧,会议手册要一天之内从初稿到定稿必须完成,头都大了。有些嘉宾的报告直到开会当天才交,所以时刻都要盯着手机和邮箱。”孩子还不到一岁,无暇顾及,家里忙乱也是肯定的,他却说家里都安排好了,大家都克服一下。为了迁就他的工作时间,媳妇必须按时下班到家陪孩子,工作做不完,就只有等晚上孩子睡着后再加班。老人带孩子午饭没法做,就用早餐剩下的粥对付一下。论坛结束后,这股憋了三个月的劲立马泄气,赶上周末,他回家睡了一天。

大规模国际接待的实战演练

王琛是国际交流处1986年出生的帅小伙子,平常都是嘻嘻哈哈的,论坛期间却一脸行色匆匆,指挥着一帮志愿者,前前后后地忙碌着。他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志愿者培训、会务组的中文资料翻译、外宾接送及用车安排。早在论坛开始前一个月,他在外国语学院的协助下,就召集了30名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英语、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外宾接待工作从514日开始,15日凌晨5点,王琛就早早候在机场,一直呆到晚上12点,把当天抵京所有客人都接到会议中心。王俊威是国际交流处一个慢条斯理的小伙子,在宾至如归的工作要求下,为了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营造出家的感觉,他从接待第一个外宾起就一直没离开北京会议中心,忙前忙后帮外宾调电视、买矿泉水,甚至为错过了饭点的外宾买晚餐等等。论坛结束后,处里全体人员又牺牲周末时间把外宾送到机场。王琛记得送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代表团到机场时是18日凌晨3点,之后又陆续送了几拨才消停。

小翻译的大任务

李蓓是外国语学院的普通老师,80后,青春时尚。论坛期间李蓓承担了为校外媒体提供翻译帮助、嘉宾的发言稿件翻译、会场发言嘉宾翻译音频规整备份等工作。工作的准备从515日(周三)开始,接到学院信息需要陪同宣传部一起接待媒体记者,当天她就对论坛内容进行了熟悉。“棘手的问题主要是大部分外籍人员的发言PPT传过来太晚,基本上都是16日晚8点以后,尤其主论坛的一个发言稿晚上9点才收到,所以导致翻译工作时间非常紧张。但是在学院领导的帮助和所有老师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翻译任务还是顺利完成了。”李蓓说,大家都很配合,晚上9点收到最后发过来的几个PPT时,当时有些老师已经准备休息了,但大家还是非常认真地完成了翻译任务,并及时给予了反馈。李蓓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翻译到当天晚上10点多,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整个办公楼已经全部熄灯。

“导演”其实也辛苦

钟名扬是宣传部负责摄影照相的老师,名字也许陌生,但是学校大小会场经常会有他的身影出现。他接到宣传片拍摄任务是在3月初的一天,部门领导跟他交代,学校准备拍摄一部反映新大学成立5年以来学校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宣传片,由校办牵头,宣传部负责拍摄事宜。在部门内部会议上确定了由钟名扬来具体协调拍摄事宜。

    在接到任务的第二天与部门领导沟通之后,就明确了最终产品的规格:一、10分钟左右时长的宣传片,中英文版本各1份;二、3分钟的印象片1份;三、用高清格式拍摄。在经历了招标、策划、撰写脚本等系列工序后,距离518日的校庆时间节点只有半个月的时间。423-25日,小钟每天工作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6点,在小营、健翔桥、清河3个校区穿梭进行拍摄,总共拍摄了8个实验室。紧锣密鼓的节奏,干燥的天气,那几天他的嗓子沙哑的说不出话。最终在部门领导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516 11点,宣传片中英文版最终审定。517 凌晨2点,钟名扬开车去公司取回中英文视频文件,交与刻盘公司制作。517日上午9点,会议中心会议室大厅音响响起的刹那,他才算松了口气。

新闻报道就如电筒,照亮的只能是光圈内东西,光照不到的地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平凡的人和事情。他们的人生也许没有傲人的成就,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情节,他们呈现给人们的只是一个个平凡的生活片段,以及对本职工作的热忱和忠诚。然而正是这些片段却有着感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也许正是我们实现大学转型的最大动力;这种热忱是实现学校转型梦发展梦的最大保证。(供稿:党委宣传部 杨静)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