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5
一个茶杯大小的压电陀螺,只有1斤重,却是导弹的“眼睛”,能随时发射讯号,观测导弹的飞行姿态,提高瞄准精度,曾在我国中远程导弹中大显身手。
这个神奇的陀螺,曾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梦想;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的人,叫张福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传感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43年前的初夏,一封加急电报,让刚30岁出头的张福学见到了钱学森。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召集各地研究所成员,在北京西郊召开一个惯性器件的研讨会。
当时,我国已经拥有了近程导弹,正在研制中远程导弹。要让导弹飞得更远,小巧轻便的机械器件必不可少,可当时使用的器件很多是“大个头儿”,导弹上的一套机械陀螺和陀螺加速度计,就有圆桌大小,重达几十公斤。
“用压电能不能实现陀螺的固体化和小型化?”钱学森提出的大胆设想,开启了张福学的“陀螺之梦”。
当年9月,张福学所在的研究所成立压电陀螺研制小组,他出任组长。其实,当时国内外还很少有人研究压电陀螺,听说广州一所大学有位老教授研究陀螺,张福学专程登门求教,恶补陀螺知识。
与此同时,钱学森每个月的亲自指导,为年轻的小伙子们带来源源不断的钻研动力。找不到交流的地方,钱学森就鼓励他们:“自己组织交流,要敢于做资料上没有的东西”;没有经验可借鉴,他们就自学压电基础知识和原理;设备不足,自己动手组装土烧锻炉、土电火花切割器。即使在“文革”中,张福学的科研也没有中断。
建设三线时,张福学和战友从广州迁到四川永川县。他以实验室为家,不分昼夜地干。错过饭点,就买上两分钱的泡菜或盐巴,就着冷米饭填肚子。在攻克扫描震动试验时,张福学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瘙痒症,整夜睡不着觉,他就干脆起床看资料。一次,实在体力不支,他昏倒在厕所,撞破了头。
艰苦的环境,张福学没有一句抱怨,他常常想起钱学森的叮嘱——惯性器件小型化,一定要在中国实现!
1974年,历经上百次实验,中国的压电陀螺诞生了!1978年,压电陀螺通过国家的技术鉴定。最终的压电陀螺只有1斤重,茶杯大小,抗震强度和寿命却提高100倍和1000倍以上。小陀螺先后在我国中远程导弹及部分舰船中大显身手。
钱学森教会张福学做梦,张福学努力让梦想成真。
如今,74岁的张福学头发花白,背部微驼,走路有些迟缓,但他的双眼炯炯有神,谈起心爱的陀螺,更是神采飞扬。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他的下一个梦想是研制出指甲片大小的微型机械陀螺,让神奇的小陀螺释放更大的能量.(2013年8月5日 北京日报)
新闻热点 |
我校“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评估再获优秀 |
王传亮: 统筹推进“五个环境建设” 推动学校再创辉煌 |
学校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会议 |
学校召开2016年安全稳定工作会议 |
2016年第一期校级党课学习班开班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