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师生回首共话40年】葛新权:从知青到学者

2018/11/16

机遇: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

  侯亚:葛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参加考试的历史见证者,您能否根据自己的经历介绍下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情况?

  葛新权:我的家乡是安徽省蚌埠市,我是在蚌埠市第一实验小学读的小学和中学。1976元月高中毕业后,三月就到安徽省嘉山县石坝公社(今安徽省明光市石坝镇)黄郢大队插队做知青。1976年打倒“四人帮”,1977年秋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我记得当时正是中秋节后,我正在农村地里干活,听到公社的喇叭说要恢复高考,我很兴奋,当即就决定参加高考。当时我在知青队中承担一些事务性工作,还有繁忙的农业劳动,再加上当时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全国一些地区防地震,大家都居住在地震棚里,生活条件较差,所以基本上没有时间复习,只能把过去用过的几本书找出来借着夜晚煤油灯看看,最后去考试完全凭靠之前的学习基础。我于1977年11月参加高考并于1978年3月顺利进入合肥工业大学,很荣幸地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

  1978年春节过后,蚌埠市当地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就发下来了。因为我对自己比较有信心,所以立刻乘火车到嘉山县县教育局询问工作人员录取通知书的事宜。工作人员告诉我,我被合肥工业大学录取了,但通知书必须转到我所在的石坝公社,我本人需到公社领取。当时大学志愿是我自己填的,因为我数学科目相对较好,所以填了合肥工业大学的数学专业。

  侯亚:那时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是怎样的?

  葛新权:合肥工业大学的校园十分美丽,教学主楼十分宏伟,直到现在都是该校的标志性建筑,学习生活环境较好。我所在的数学班的同学都十分刻苦,当时周六也上课。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就是教室、宿舍、食堂这几个地点来回转,课外娱乐活动很少。老三届的同学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深受他们影响,用功学习。那时候学校举办的活动较少,但体育课还是有的。因为学生们普遍年龄偏大、同学间年龄差距大,比如我的高中老师与我同班,所以班级活动较少。当时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家庭生活情况,国家发给生活补贴,我每月有8元,补贴最高的同学可以达到每月18元,但是8元也基本够伙食费。总之,社团活动远远少于现在,学习占据绝大多数时间。

  因为中断了多年的教学活动刚刚得到恢复,老师、学生都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当时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特别快,在我们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国家就恢复了硕士研究生招生。1982年我毕业后分配到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工作,1985年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并改学管理工程专业。

 

  自豪:学院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侯亚:谈谈伴随改革开放,您参与了学校发展进程中哪些重要工作,有哪些令您感到自豪的事情?

  葛新权:在工作中,我个人的成长和学校及经管学院的发展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上世纪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京文、张守一老师领导下,我组织老师参与知识经济研究,为后来的知识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之后,经管学院的一些外部机会与资源都与社科院有关,还通过社科院联系到国务院发展中心、国家质检总局等。起初我只是做老师,后来偶然得到机会开始做行政工作。在学校领导下学院的学科、专业与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北京地区高校强者如林,人文社科方面我们比较弱,以前只是主要在机械部这个系统下做点研究工作。2003年首次成功申请了“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的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项目成果突出,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赢得了好的口碑。这个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是经管学院一个转折点。

  2007年依托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正式成立,它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这也成为经管学院的又一个转折点,使我们的学术平台上升一个台阶。2005年经管学院与国家质检总局合作参与一个“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我负责其中一个关于研究消费品有毒有害物质预警系统的课题。在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圆满完成并且于2008年成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北京市社科研究基地首次获得国家大奖。

  大学主要功能就是人才培养,所以建设成果一定要用在人才培养上面。而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使学院得到的平台变高了,机会变多了,学院以此回馈人才培养,发展信息特色,根据时代发展趋势,依托过去发展优势,MBA进入全国100强。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智库)挂牌,先后开办了两个新专业(方向)――质量管理专业和品牌管理专业方向。

  经管学院在校内率先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7年张健院长领导的团队在科技部申请,并获批两个重大研发课题,阶段研究都取得了良好成果。经管学院一路走来,基于历史的积淀,学校领导与支持,大家共同努力,荣誉满怀,2006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还获得了6项北京市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的各类政府奖励16项,反映出学院发展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坚持开放办学,自1995年起,一直坚持把硕士研究生送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学院老师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我本人担任了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会秘书长等职位,老师们也纷纷进入学术组织或机构,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与研究部门合作,与同行交流,逐步形成了较大影响。学院还鼓励老师参加国内顶级杂志的编委工作,比如我本人被聘为《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国内顶尖或一流学术期刊杂志的编委,这也增强了我校在国内相关学术领域内的影响力。

 

  期望: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

  侯亚:作为四十年前的先行者,您对18级的“00后”大学生有着什么样的期待?对学校今后的建设发展有何期待?

  葛新权:现在年轻人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宽,个性越来越强,有奋斗精神。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个人的奋斗,一定要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现在虽然条件不同,时代不同,但是依然要坚持个人和组织、社会、国家共同发展。个人要有个人的发展目标,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一定要嫁接在国家、社会的大发展之中。现在年轻学生思维发散,创新能力强,这是一个重要的优点,一定要发挥利用好这个闪光点,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建设增添属于新时代的光彩!当前,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优化了顶层设计,充分凝练办学特色,信息特色鲜明。目前从上到下,凝心聚力全方位地建设新校区,申请博士点,持续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朝着2020年发展目标前进。我相信,在学校领导与规划下,在全体师生,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奋斗之下,信息科大的明天必然会更好!

 

  采访手记

  一个深秋的下午,我们有幸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清河校区一教303室采访了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前院长葛新权教授。

  这是我们第一次以学生记者的身份与师长对话,相关经验的缺乏使我有些紧张。约定时间还未到,葛教授就来到了教室,这让本想再最后熟记一次采访提纲的我更添一丝慌乱。葛教授身着正装,步履矫健,他随和而略带乡音的话语,亲切朴实的笑容使我很快平静了下来,并正式投入到采访任务中。整个采访过程中,葛教授面带微笑,细致全面地回答了提纲中罗列的问题,他时而背靠座椅回忆往事,时而双手交握、肘撑桌上娓娓倾诉。浑厚温和的嗓音里,那段非凡的时光扑面而来。

  在本次采访中,当被问到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和期许时,葛教授指出当代部分年轻人社会责任感缺失,个性较强。我们深感认同,作为“00后”我们应该将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体现个人价值。我期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在国家民族复兴腾飞的社会洪流中,成为一块坚强磐石,砥柱中流,不负使命(供稿:学生记者 唐可 侯亚南)(此文被《大学生杂志》2018年第12期引用)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