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7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大学生记者,我们有幸采访到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刘城霞老师,听她讲述成长经历以及与信息科大之间具有独特印记的故事。
童年记忆:粮票、磁带、四大天王
杜玉洁:首先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基本情况,您的家乡在哪里?
刘城霞:我是山东泰安人,我是1978年出生,跟改革开放同龄。我是在泰安地区的一个县城——新汶县长大的。因为我的父亲是新汶中学的老师,所以从小到大一直住在学校里,跟学校缘分是比较深的。
杜玉洁:那作为1978年出生,和改革开放同龄的老师,您对改革开放之初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深刻的记忆?
刘城霞:童年的记忆还是挺多的,最深刻的记忆算是“粮票时代”了。用粮票是我很小的时候的事情了,之后粮票没有了。我记得那时候大概是我上小学的阶段,家里就用粮票去买馒头、买粮食。而且除了有粮票,还有粮本。城市里的每一个家庭都会有一个粮本,一个月分到多少粮食,然后拿着这个粮本去买。一次买多少,人家给你划掉多少,这个也相当于粮票的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粮票也就慢慢消失了。以前还听老一辈说布票,但布票我没见过,我只见过粮票。
杜玉洁:我想起我奶奶说,她当年攒了很多粮票,但是最后因为不用粮票了都可惜了。您家当时有这种情况吗?
刘城霞:当时买粮食必须要用粮票,所以即使你有钱,你没票也买不了,所以好多人就攒着。比如过年的时候想买一些面食、点心什么的,也得用粮票,所以好多人都喜欢攒着。但我不太记得我家攒不攒了,因为虽然对于粮票的印象特别深,但那时候比较小,具体如何记得不是特别清楚,这算是比较久远的一个记忆了。
杜玉洁:其实每个人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大多都是在初高中这六年间初步形成的。能否借具体事例谈一谈,您在那个时候有什么最深刻的记忆?
刘城霞:初高中的时代,对于我来说是1989-1995年期间。我记得那个时代物质比较缺乏,觉得吃个冰棍儿就是很幸福的事了,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冰淇淋啊雪糕啊,那时候都没有。那时候就只有水加点糖做的冰棍儿,5分钱一根,到放学了就特别想吃。有时还舍不得吃,觉得5分钱也挺贵的。娱乐也就是听听音乐,你们现在都是直接上网听,以前是听磁带,而且磁带还不好买,尤其像我老家那样的小县城,好多磁带是买不到的,得去大一点儿的城市才能买得到。那时候不太懂什么是流行,怎么说呢,那时候离流行稍微远了点儿,消息都比较滞后。
杜玉洁:您那个时候都在听谁的歌?
刘城霞:那时候听的都是“四大天王”,还有小虎队。开始也不知道什么是“四大天王”,就是听听唱歌、看看电视,后来跟同学聊天才知道谁是“四大天王”。我记得我哥哥那时候去泰安市里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在那边买了郭富城的磁带。我开始不知道郭富城是谁,还觉得这名字还挺好玩的,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四大天王”之一。那个时候因为条件限制吧,消息比较闭塞,没有办法了解到很全面。不光是娱乐方面,其他方面也是一样的,毕竟那个时候没有网络。如果现在你们生活中没有网络,你们可能无法想象怎么生活。
见证“486”到“信息高速公路”
杜玉洁:您什么时候上的大学?读的什么专业?
刘城霞:我1995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的大学,选择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是我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见过计算机,因为那时候家里都没有。在大学选择计算机专业,最初就在想:“哎呀,计算机是什么,是不是就像电视里说的什么都能干,什么都特别厉害的。”我记得刚上大学那年,新出的计算机是“486”,对于那个时代的普通家庭来说,“486”电脑已经算是最先进的计算机了,但那时候的“486”电脑要一万多块钱,非常昂贵,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买的起的。我们上学的时候,用计算机要去机房,谁都没有个人电脑,所以大家都要去机房花钱按小时使用计算机,我们都很珍惜上机的机会和时间。所以我现在每次上课都会说:“你们已经很幸福了,你们自己都有电脑,都不用花钱,家长、学校免费给你们提供。”这是真心话。那个时代虽然资源还不够丰富,但是也能够接触一些外面的东西。比如网络,Internet,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兴起的。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在上大一的时候,我听了一个讲座,主讲人是一个海外回来的留学生,他说那时候Internet是 “信息高速公路”,在他的描述中,这个信息高速公路可以共享数据,到时候大家一起使用,我们都觉得好神奇。但现在再回过头一看,这一切真的都实现了。网络起源很早,应该有四五十年了,但是在国内普及,也就是这二十来年。
杜玉洁:您觉得我们这代的大学生相较于您那一代,有什么区别吗?
刘城霞:我觉得你们这一代的孩子特别幸福,你们接触的东西要比我们多,接触面也要比我们广。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肯定没有你掌握的知识多。但是这个环境对你们也有不好的方面,就是诱惑太多了,游戏、电影、小说等这些比学习更轻松的东西回来干扰你们。所以你们要自律,要能够做到张弛有度,可以适当放松,但是不能把主要的学习任务拉下。
杜玉洁:那再反观经历过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的人,您觉得您与您认识的上一代人(比如您的父母)在生活或是思想观念上有什么不同?
刘城霞:还是有不同的,一辈一辈的人总是在进步的。我说我小时候接触到的东西少,信息不那么发达,但是比我父母那一辈还是要丰富一些。比如说现在网络上的信息我都可以接触到,用智能手机各种信息也可以获取到,我的父辈他们都不会这些。我的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们不会用网络,所以他们接触信息的方式还是跟我小时候一样,比如看电视看报纸,所以有时候会觉得他们跟不上形势,很多事情都不知道。而且他们很多的观念还是他们年轻的时候形成的观念,就是我们老说的老观念。不过,他们这些观念里面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比如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尊师重教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也会一点点开放起来,但可能不会像我们接受得那么快,他们还是会怀念以前的一些东西。
杜玉洁:不管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方方面面都随着改革开放而日新月异。请您谈谈您对于改革开放的认识。再想象一下,如果国家没有开放“改革开放”的政策,您现在会在做着什么?
刘城霞: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个很难想象,可能现在的生活状态还跟我小时候的生活状态差不多吧,如果不改革开放,不让你去接触新的知识和技术,你只能闭门造车。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可能现在没有智能手机,也可能不能顺畅地上网等。改革开放鼓励你去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而且可以着重发展那些对我们有用的、好的那些方面,进而带动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我真的无法想象出来没有改革开放的中国会变成怎么样。
选择信息科大,选择教书育人
杜玉洁:那您是什么时候来咱们学校工作的?为什么选择信息科大?
刘城霞:我来学校工作比较早,我是2003年来校的。我硕士毕业后在“用友软件”工作了一年半,后来调到学校。其实这些问题大家都会面临,工作之后你做的第一份工作未必就是你喜欢的,也不一定是你一生都会做的工作。我觉得学校最好的地方就是学生很年轻,有朝气,能让我自己的心态更积极向上,能跟得上你们这些年轻人。我们是一年一年在变老的,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永远都是十八九岁,跟你们一起相处的时候也督促自己去了解年轻人的东西。
杜玉洁:您来学校大概有十五年时间,学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有什么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吗?
刘城霞:学校从学院变成大学了。学校在2008年正式成为大学,是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这两个学校合并而成的大学。2003年来学校,那时候还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当时学校规模比较小。从学院到大学,学校的规模变大了,整体的资质也提高了,这个变化过程是有深远意义的。
杜玉洁:据我了解到,您讲授“数据结构”的课程,咱们学校也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新专业。对于咱们国家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以及咱们学校开始培养大数据人才的举措,您有什么看法吗?
刘城霞:大数据这个专业我觉得是很有必要开的,这本身就与我们学科的发展有关。我们现在网络发展起来后,网络上的各种数据量太大了,不像以前用计算机简单处理一下就行了。现在数据量大,不是提高计算机硬件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很多技术协同,所以大数据才会产生。国家很重视大数据,所以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大数据专业,那说明这个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需求大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就有很多选择的工作岗位。所以不论是从国家角度,还是学生角度考虑,都是一件好事情。我认为学校本就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只有传统的专业,也需要有新的学科及专业。
杜玉洁:从您的角度来讲,伴随改革开放,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您觉得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有哪些?
刘城霞:老师本身就是教书育人的,对于现在的时代,老师更是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老也要帮助学生去做一些判断,比如哪些知识是好的,哪些知识是坏的,哪些对学生有用,哪些对学生无用。老师不但上课要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在学生需要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因为学生还是比较单纯的,他们没有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很多时候自己的判断力不够准确。现在网络发达,学生能够接触到很多网上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消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的甄别力还是不够的。老师有更多的经验,所以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少做错事。
杜玉洁:再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您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最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精神?
刘城霞: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我感觉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愿意学习,而且掌握知识的能力挺强的。但是一些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包容会差一些,他们自己独立惯了,不太会和人相处。我之前也接触过很多学生,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我要以我的为准,你要以你的为准”,这样就容易产出冲突。我想说,每一个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可能都对,没有很明确的对错之分,互相之间多一些包容,这样才能在更和谐的环境下成长。还有就是,在这个阶段不用太计较,大家相遇相识都不容易,等到中年再回想大学时光时,真的不得不感慨这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不论什么时候你都会怀念起这份同学之情,希望大家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好好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提高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供稿:大学生记者:杜玉洁 武天琳 摄影:赵雨辰)
新闻热点 |
深入贯彻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我校处职岗位聘任工作 |
【师生回首共话40年】刘城霞:我与改革开放同成长 |
【学习进行时】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全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
经管学院举办科技部创新CEO特训营青年企业家创业分享会 |
学校获评北京高校“2017年度党内统计报表优秀单位” |
相关文章 |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