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划重点: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如何抓科技?

2018/09/20

  [编者按]新学期伊始,学校召开科技大会深入谋划和部署落实学校科技工作。校党委书记王传亮要求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优良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切实推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乃至整体工作取得新的成果,创造新的辉煌,顺利实现我们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永生作了《主动作为 聚焦内涵 突出特色 改革创新努力提升我校科技工作水平》的工作报告。让我们一起回顾大会主要内容,看看今后学校如何抓科技工作。

  

  

  重点一:主动融入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1.面向“大工程”,主动了解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

  一是要依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方向和需求,抓住“大工程”机遇;

  二是要根据“大工程”项目的需求准确对接自身学科和专业优势,找准创新点和研究方向,同时根据需求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以获得更多资源取得科研成果。

  2.积极作为,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

  一是部分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全力争取重大项目,努力解决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国防军工中的重大科学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

  二是科研人员要主动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3.加强科研组织,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

一是增强组织、参与重大项目的能力,帮助科研人员对接项目需求,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是科技处以及各级科技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科研一线,了解科研现状,了解服务需求,解决具体困难。同时要积极“走出去”,对接社会需求,帮助科研人员承接科研项目,加强与项目主管单位的对接和沟通,拓展项目渠道。

  重点二:加强科研内涵建设,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着力培养优秀青年骨干,加强科研人才和团队建设。

  一是通过鼓励教师外出学习,与高水平大学进行科研协作、学术交流,提高现有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是继续加大引进校外优秀人才的力度,增加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努力形成几个有全国影响的学科群;

  三是科研团队建设要围绕学校学科发展战略目标,明确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四是要构建适度的人员规模、合理的队伍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政策,形成团结协作的机制和追求创新的文化。

  2.着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现有科研基地的考核,设定合理的基地考核指标,引导科研基地面向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需求,夯实科技工作基础,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特别是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

  二是加强军工科研基地建设;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科研基地建设,争取2019年申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着力提升科研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科教融合”。

  一是要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更紧密结合起来,细化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本科生进实验室、进团队的相关办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强化科学研究反哺人才培养的职能;

  二是要进一步深化寓教于研的改革举措,大力加强学生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科研立项经费投入,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是要大力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优秀研究生在学校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三:聚焦信息特色,努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着力加强信息学科建设,不断凝练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

  一是要以国家和北京市的需求和发展战略为导向,着力凝练信息特色的研究方向;

  二是要进一步凝练方向,同时在人才引进,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空间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向科研特色领域倾斜。

  2.着力加强现有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凸显信息特色。

  一是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打破院系分割和行政壁垒,努力促进学科交叉,建立相关科研机构,为教师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创造条件;

  二是充分发挥优势学科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培育新的研究方向,寻找新的突破口。

  3.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强化社会服务中的信息特色。

    一是要主动参与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加强与我校参股的“拓尔思”公司合作力度,全面发挥大学科技园在转化科技成果、推动创新创业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作用;

  二是建立更有效的校企合作技术转移平台和体系,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成立校企联盟,力争与大型信息通讯类行业领军企业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或技术创新中心,实现校企双赢;

  三是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探索激励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措施,完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重点四:加快制度建设和机制改革,努力激发科研活力

  1.着力完善工作制度,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一是修订规章制度,努力建立科学规范、充满活力、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

  二是探索在部分学院开展科研团队整体考核试点工作,把注重个人考核与团队整体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团队负责人以把握研究发展方向、学术造诣水平、组织协调和团队建设等为考核重点,探索科研团队管理办法,使其适应科技协同创新和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等特点,实行以合作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重点的科研团队整体评价和考核。

  2. 着力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改革,提升科研效率。

  一是强化科研项目分类管理、经费预算、结余经费使用、劳务费开支、科技成果处置收益、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等方面工作,解决科技工作中“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不断完善科研监管体系等;

  二是大力推进校内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下科研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加强各学科之间、学院之间、教授之间多种资源的协调互动,通过推动各学科、各平台、各基地创新要素与资源由封闭、分割向开放、协同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创新系统的整体效应,通过校内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力量的紧密合作,真正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学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3.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现有科研平台建设,制订学校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调动平台依托单位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全力解决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是整合学科、学院和科研团队的优势与资源,继续组织申报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国家级科研平台申报中有所建树;继续与央属高校合作建设科研平台,积极拓展与北航、北邮的科研和学科合作;各学院也要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突破点,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立相应的院级科研机构,在全校形成科技创新工作的新格局。(党委宣传部摘编)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