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电子邮件 / 分享

【师生回首共话40年】周哲海:我与改革开放同龄

2018/12/12

  从内蒙古赤峰到首都北京,从普通助教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对历史和自身成长的理解和感悟。

 

  回忆童年生活,回顾发展之路

  朱堃:首先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基本情况,您的家乡籍贯在哪里?

  周哲海:我的家乡是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我一直在那生活,直到18岁上大学才来到了北京。

  朱堃:那您对您家乡的感情一定很深!作为一个1978年生人和改革开放同龄的老师,请讲讲您对改革开放之初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深刻的记忆。

  周哲海:我最早的童年记忆可以到80年初,当时我3、4岁,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农村。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现在物质这么丰富,尤其是到了冬天,就只有萝卜,土豆,大白菜这些食物。当时能吃饱饭就是幸福,冬天能有暖衣服穿就很幸福。那时一年中最高兴的就是过年,因为有好吃的,还有新衣服穿。

  朱堃:您的这些独特体验是我们这代人所没有的。除了吃穿,您从小到大的娱乐方式有什么变化吗?

  周哲海:我先听听你们的娱乐方式,看看咱们有什么不一样?

  朱堃:我们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比如看视频,打游戏,诸如此类。

  周哲海:我小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叫互联网,当时最多的就是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捉迷藏、藏猫猫,偶尔能听听收音机就是很好了。之后才开始有了电视,有了录音机,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见到了walkman。再后来有了手机,现在有了掌上电脑、iphone,等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新事物。物质丰富了,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

  王思晨:您说的这些特别能体现出中国这40年的变化。那您认为,您的家乡变化最大的方面是什么?

  周哲海:我觉得是交通和教育这两方面吧。在交通方面,我18岁来北京的时候要坐9个小时的绿皮火车,而现在京沈线马上就要开通了,开通之后从赤峰到北京就只要2个小时。教育方面更是大,原来在我家乡生活的孩子们受教育水平低,很多学生上完小学就不再念书了。但是自从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我们那的本科率和专科率大概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这些变化是可喜的。

 

  分享大学经历,解密与学校的初遇

  朱堃:了解了您的家乡与童年生活后,您愿意再给我们讲讲您的大学生活?您是什么时候上的大学?读的什么专业?

  周哲海:我是于1996年开始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我本科学的专业是精密仪器,就是现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王思晨:能否讲讲在清华读书时属于您这代人的共同记忆?

  周哲海:当时大学生的生活还不是很富裕,娱乐方式也没那么多,所以大家就要努力创造一些娱乐来,或者说“找乐”,所以班级和系里经常组织各种有趣的集体活动,比如出去登山,各种聚餐,各种比赛等等。同学们在一起玩耍的时间很多,彼此也培育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很多年过去后,这份友谊还是像当初那样纯洁、深厚。现在大家聚到一起,还会想起以前一起玩耍的很多快乐时光。这点也许比你们好点,现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太发达,很多年轻人只顾着虚拟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和同学的沟通与相处了。我觉得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朱堃:您是什么时候来学校的,为什么选择信息科大?

  周哲海:我是2004年来到学校工作的,当时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硕士的专业是光学工程。我喜欢做老师,毕业后就想找个大学工作,当时正好我们学校要建一个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本科专业,这个和我的专业很对口,我觉得到这里工作会很有用武之地,所以就选择到信息科大来工作了,这一晃也有14年的时间了。

  王思晨:那您算得上是咱们学校学院的老人了。您现在主要教哪些课程?

  周哲海:“老人”也不敢说,只是参与了一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工作。我现在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工作内容包括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讲授光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物理光学、工程光学基础等;指导本科生的各种独立实践环节,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指导研究生从事课题研究;自己还从事生物医学检测及仪器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从2017年6月开始担任学院副院长的工作,主管本科教学。

 

 

  不论何时何地,都不停止前行的脚步

  王思晨:您在2007年毅然决然地重返清华读博士,我们都知道读在职博士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可是您却不怕改变,勇于改变,主动选择回到清华来提升自己的学识。您觉得这是不是改革开放给您带来的一种影响,一种不惧改变,勇于改变的精神?

  周哲海:当然,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如果不改变,不进步,就会被社会淘汰。尤其是在科研领域,竞争更是激烈,要时刻接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鼓励大家勇于改变。

  朱堃:工作多年,有没有自豪的事情?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什么期待?

  周哲海:14年的时间,伴随着信息科大的发展,我自己也成长了很多,做了很多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现在觉得最值得我自豪的是,自己参与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建设,现在这个专业改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一个新专业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要起草专业培养方案,要制定课程体系,起草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购置实验设备,等等。现在这个专业建设的不错,自己当年的付出没有白费,我感到很欣慰。而且这个专业2017年又被教育部认定为新工科专业,现在还在准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很有发展潜力,所以我更有信心了。

  站在一个更大的层面思考学校的发展。我觉得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很多行业,包括教育都带了很大的影响,教育的模式和理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国家对教育,特别是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出了很多新的举措。当前,我们学校正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加快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三步走”发展路径。我们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新校区、全力争取博士点突破、持续加强高水平队伍建设。这些都令人鼓舞和期待。总之,学校的发展需要大家同心同德、共同努力、艰苦奋斗。

  朱堃:的确如此,最后请您谈谈伴随改革开放,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有哪些?自己将如何做?

  周哲海:新的时代呼唤新的使命和担当,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也是如此。一方面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德才兼备,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大学老师还要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全身心的投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对于我个人,我想还是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学院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供稿:大学生记者 朱堃 王思晨)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商标

Copyright © 201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任何技术问题请联系webmaster@bistu.edu.cn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