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尤睿:青年何为?穷山距海 追光前行!
来源:党委宣传部 更新时间:2023年06月30日
尤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国家基础加强计划首席科学家。获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勤信学者”“青年五四奖章”。担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计量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初见尤睿,便被他的帅气和活力所折服:1.9米的身高,浓眉大眼,经常是T恤牛仔裤,肩上背着沉沉的背包,谦虚和善的微笑足以感染每一个人。“我真的算不上优秀共产党员,也不是科学家!我不认为有一点科研成绩就是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如爱因斯坦那样,不仅是思想家和先行者,还能够领悟、归纳和阐释自然规律。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优秀共产党员,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尤睿说。
站上讲台就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2021年3月,尤睿在北京大学完成微纳电子学的博士后研究后,放弃了本可留以北大的机会,选择来到信息科大光电学院任教。比起清华、北大这样拥有更高平台、更优质资源的高校,尤睿说:“信息科大光电学院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舞台。尤其是在团队建设方面,我对同事们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感触颇深。此外,我的科研方向与学校学科比较接近,加之前期也积累了一些合作经验,最终选择了信息科大。”

到了学校,最难闯的关就是站讲台。尤睿说:“倒不是在讲台上害怕,或者担心内容讲不好,而是讲课方式不被学生接受。”虽然年龄和学生差距不大,但是尤睿知道,站上讲台就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一边要适应“00后”学生的接受方式,一边又要把最新科研成果和感悟融入课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两年来,尤睿主讲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微纳加工与测试技术》《仪器科学前沿讲座》等课程。每节课,他都准备得很认真。尤睿说:“头两年,我认为站讲台带学生比做科研累。因为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发挥空间。”本科生李道坤介绍说,在大二的时候,因为课程理论性强,自己难于理解。尤睿老师了解情况后,主动带着他参观实验室,并耐心讲解相关科学原理和理论知识。“我很意外,也很感动。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课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跃然纸上,心里豁然开朗”,李道坤说。谈及导师,尤睿的博士生李影如此形容:“健谈有魅力!上课内容很丰富。尤老师非常注重科研和学术多学科交叉,分享学术前沿和科研热点,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寻求更多的灵感。”
两年来,尤睿倾心指导本科生参与学科竞赛,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实验以及论文写作等工作。目前已经指导硕、博研究生近20人,有些还在IEEE Sensors、MicroTAS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Discover Nano等高水平SCI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2022年,尤睿与学科团队共同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科技主战场上与国家同向同行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尤睿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抢滩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精尖领域突破极限,以技术创新打破前沿技术壁垒,在科技主战场上与国家同向同行。

在近几年中,着眼于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助力北京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尤睿聚焦北京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的关键、紧迫、重大问题,坚持自主创新,努力探索新机理、新方法,发现新效应、新规律,形成了太赫兹生物探针、可调超表面技术、先进气体传感器制造技术、面向纳型无人系统的微光机电器件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兼具理论创新高度与工程应用价值。截至目前,他已经在国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课题)、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十余项。
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向来不易,选择了向关键核心技术进发,就意味着可能要历经无数次失败,意味着要展开一场充满荆棘的跋涉与长跑。在攻克纳型无人机平台的多人员识别与长时跟踪难题时,多任务网络模型的特征竞争与共享、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极简化问题一度让尤睿的科研脚步进展缓慢。为此,他带领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与大量的测试实验,历经长达3个月时间,在不同复杂场景下,开展了多人员互相遮挡、快速进出场景、姿态变化等测试实验,最终提出了跨域多模板的多人员长时跟踪策略,以此提高系统工作稳定性与鲁棒性,有力支撑了智能微系统技术的创新发展。
因为业绩突出,尤睿入选了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并获得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勤信学者”“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成就,他坦言:“这不仅仅是我的荣誉,更是团队的荣誉。科研不是单兵作战,而是系统工程。每一个突破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和共同的努力。所以我们才倡导有组织的科研。”
基于此,尤睿在严格执行学校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团队科研管理模式,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动力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引导大家把精力放在科研上,在动态优化中把团队组织建设好。作为团队骨干,他参与了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申报等核心工作;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共建合作,为学校和学院的科研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断精进,让自己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之外,尤睿还是光电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分管院领导,肩负着大量的行政工作。

谈及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仪器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获批成为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尤睿说:“获得博士点不意味着就是终点。我们还面临着几年后的专项合格评估。所以在博士点建设上,整个学院班子都非常努力。在董明利院长的带领下,我们积极主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合作交流、资源条件建设等方面下力气下功夫。希望专项合格评估的时候有个好成绩!”
去年9月,2022级首批20名博士研究生顺利入校报到,意味着我校光电学院“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进入初步构建与运行阶段。但是如同有组织的科研一样,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不是一句话的事儿。作为分管博士生培养的负责人,尤睿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博士生招生、导师遴选、培养方案制定,等等。为推进博士生人才培养有效对接,2022年还组织承办了“第十二届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显著提升了学科的声誉和影响力。
面对工作、面对成绩、面对荣誉,尤睿说:“更多地要感谢我们的国家、时代给予青年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发展机会。感谢学校的快速发展给了年轻人更好更大的平台。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规划一体推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现在,正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黄金时代,党和国家予以我们充分的信任。我们应当担负使命,在科技主战场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穷山距海、矢志不移,把科研和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供稿/编辑:党委宣传部 张帆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