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渊,1984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知识管理、文化科技服务等领域研究,爱尔兰考克大学访问学者(2015),国家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2021)。主持并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参与制定团体标准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接受“人民日报”专门采访;获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年托举人才(2018)、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2018)、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017)称号。
2013年,倪渊从北航博士毕业来学校工作。至今他仍记得在小营校区图书馆6层见到时任经管学院院长葛新权教授的情景。葛老师是计量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在研究生期间就读过葛老师的应用统计学相关著作。看到书中人物走进现实,与自己面对面线下交流,倪渊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和崇敬。转瞬九年间,自己也从一名“青椒”成长为学科骨干,倪老师经常感慨自己的幸运,因为在30-40岁这个青年人最需要成长的黄金年龄段里,自己遇到了快速发展中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放弃优厚offer,遵循初心站上大学讲台
倪渊回忆,来学校工作,是受葛新权老师的指引。在接到学校面试之前,他已经拿到了国家电网的offer,在很多同学看来,不管是起步薪资还是工作压力,电网的工作岗位要远远优于大学教师职位。当时,倪渊内心却十分纠结,一方面,一直以来接受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经历都在告诉他,经济收入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大学教师的工作能够将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知识和学识最大化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大城市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也让他望而却步。所以,倪渊毫不保留地将当时的困惑与葛老师进行交流,葛新权老师说:“年轻人最应该具有的品质就是勇气,遵循自己内心呼唤做出的选择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葛老师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自己的疑虑,而后倪渊便办理入职,成为了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的一名专职老师。
完成从学生到老师转变的第一步就是站好讲台、站稳讲台。倪渊说:“学校推出的青年导师制让我受益非浅。为了提升我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学院特意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请来了北京教学名师纪韶教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纪老师主讲的《劳动经济学》深入浅出,不仅有思想、有逻辑,而且兼具故事性和前沿性,让他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名师风范,也让他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好的教学同科研一样也是要花功夫钻研的。同时,系里面的梁栩凌、廉串德以及姜雨等老师,充分发扬“传帮带”的传统,从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给予了倪渊大量经验,帮他缩短过渡期。倪老师还记得:“时任院长曲立还特别申请,将去爱尔兰进行教学研讨交流的机会给了我,为我后续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建立了信心。”倪渊说,至今自己仍然谨记前辈们的教导,将“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
厚积薄发,团队助力下驶入科研快车道
在院长葛新权教授的推荐下,倪渊加入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团队。他说:“知识管理是我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也是团队的主要方向之一,两者没有任何违和感。”入团以后,有幸参与了张健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接触到了知识协同理论,它在国内研究很少,是一个比较前沿的概念,围绕这一主题倪渊很快发表了A刊论文,拿到了加入团队的第一桶金。而后,在团队支持下,他拿到了自己第一个省部级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做的主题是协同创新,这也得益于之前参与团队项目的启发。这两件事情极大增强了他在科研之路勇敢前行的信心:“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强大的队友和前辈。”而后,他又拿下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成果还得到了《人民日报》的采访,一时间驶入了科研的快车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是倪渊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一个重要挑战。回忆起这段经历,倪渊说:“国家级项目申报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年一度的大考,也是获取同行认可,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标志。前几年我的申报结果一直不理想,专家给予的反馈也是参差不齐。尤其是连续三次申报未果,极大挫伤自己的信心,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在最困惑的时候,张健老师和团队成员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和鼓励,他们模拟项目评审人,给予了很多宝贵意见。在大家的帮助下,倪渊坚定信心,不断优化研究方案,调整申请方向,最终在第五次申报中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倪渊感慨地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科研的道路上满是崎岖,只有保持初心,勇敢攀登,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勇挑重担,主持国家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
当然,真正给个人成长带来质变的,还是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申报经历。当年,张健老师牵头,组织了包括倪渊在内的多名青年骨干老师向国家最高级别的项目发起冲击。倪渊被放在课题负责人的位置上,研究领域也是全新的,一时之间他百感交集:“这时团队优势再次发挥作用,齐林老师和我组成了协同研发小组,每天8点集合,查资料、想思路、撰写本子,就这样干了三个月,完成了申请书。”后来,与张健老师一同参加了项目答辩,面对领域专家质询,以接近全票的优势完胜竞争对手,成为了学校历史上作为主持单位第一个拿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团队。接下来三年,倪渊与合作单位一同攻关,顺利通过了绩效评价。这段经历让他对科研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好的研究应该致力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需求,而非仅停留在期刊的paper上。有了“十三五”期间的成果积累,2021年,在团队的支持下,倪渊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申请并获批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开启了科研路上的新旅程,也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倪渊说,这一路走来,每一步前进都离不开学校和团队的支持;也是因为有了学校作为坚强的后盾,自己才能不断突破心理“舒适区”,一次次挑战自我,不断进步;也正是有了学校和团队,原本一个人难以实现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他感谢党和国家为一代科研人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而且宽松的大环境,让年轻人不畏失败,能够全身心投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倪渊坚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未来会更加美好。”(供稿:经管学院 编辑:田驰正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