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报道--我和我的祖国--学校动态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题征文选登

2019-11-29

  【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校开展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主题征文活动。我们从中遴选部分优秀征文予以刊登,以飨读者。编辑过程中,部分文章有删节。

 

从高校到土地的实践

公管传媒学院:何颖利

  我不能说自己没有接触过土地,我接触的土地充满着诗情画意,如一副欣欣向荣的水墨丹青;我不能说自己没有在土地上停留,只是我停留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出生的小镇已经于十年前淹没于三峡库区水面下20米处,我成长的大院早已从三线建设搬迁到了如今的繁华都市,而我工作了多年的地方,在北京四环边雨后蛙声一片的麦田上矗立起了如今的鸟巢和水立方。时代变迁,日新月异,我经历着也见证着。

  2019年,接受组织委派,我走出高校来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曾无数次潜移默化接受过土地的滋养,无数次在土地上开阔眼界,发掘智慧,而此刻,脚踩土地,背朝太阳,扎根土壤,并为她流汗,我却是第一次。

  从高校到农村,是身份的转变,也是认识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我的视线从对“食粮”的追求转换到对“粮食”的追求。“粮食”和“食粮”,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最简单的诠释。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新中国的缔造和建设,就是一部“粮食”和“食粮”的奋斗史。而今的“三农”建设,在我眼中变得鲜活而具体。乡村振兴,文化塑魂,而“粮食”和“食粮”的结合,因为有了高校的参与,色彩更为丰富,资源更为充实。

  我是四月走出高校来到农村的,从学校到乡里有一百多公里,要翻两座山。四月的季节,山外早已春光明媚,而通往乡里的山梁上还时时散布积雪。我刚到乡里就参加了清明节巡山,山洼里的冰雪尚未开化,黎明前的黑暗中能清晰体会到寒气入骨的感觉。那天早晨阳光洒满山梁的一刻,居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那一刻我也深刻体会到,高校中的岁月静好,和不同岗位人们的守护是分不开的。

  在山区,我学会了拿着小棍子走山路,因为我随时都会与山里的蛇、山鸡、刺猬等小动物不期而遇。它们的出现,会给我惊吓,也带着惊喜,因为从它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

  山区有绿水青山,有淳朴民风,但是山区也有闭塞的交通和相对滞后的发展。我在村里住着夜不闭户的宿舍,上着村民家的卫生间,提着桶到泉水口打水喝。作为一名七零后,我是经历过艰苦条件的一代人。恰恰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才更加让我体会到工作的意义所在。我切身体会到吃喝拉撒的问题对生活质量有多重要。解决好村民的生活问题,就是对工作意义最基础的衡量。

  驻村以来,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我11岁的女儿都会给我打电话,“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这种感觉,是一种由甜蜜和失落组成的复杂感情,妈妈不能像以前一样陪着她,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遗憾。她会慢慢长大,就像此刻的我一样还在变化,她也会慢慢离去,就像现在的我一样义无反顾。我珍惜和她的每一个瞬间,因为我知道,她的电话都会成为我们彼此珍贵的回忆。自我价值该如何认定?我努力做一名好母亲,努力做一名好老师,而现在,我还可以做好一名第一书记,去实践,去探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从高校,到农村,工作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城乡差异,教育程度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工作性质的差异等等,两者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对比,才使我们存在着进一步努力的空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想能够缩小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的差距,就是祖国的成长。为了缩小差距而做出努力,就是我的成长。

  从高校到农村的实践过程中,农村改变着我的思想观念,改造着我的价值观,不断丰富我对工作意义和自身价值的认识,在农村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我思想的重塑。我在变化。

  在缔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无数人带着理想,带着情怀,前赴后继,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足于祖国最需要的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国家。祖国在变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中央的各项政策在不断深化,祖国的发展蒸蒸日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我们走出高校来到农村,投入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用知识去实践和带动建强基层组织,促进增收致富、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的时候,我清晰地感觉到祖国有力的脉搏在跃动,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和祖国的同呼吸共命运的节奏!这一刻,让我把感情深深融入祖国的这块土壤里,因为:我爱你,中国!

 

六个“瞬间”

退休教授:孙强南

  我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正好进大学。70年来亲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抚今追昔,感触良多,谨选六个“瞬间”记之。

现代工厂平地起

  1953年大学毕业时恰逢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分配时要我去二部十局,到北京报到。报到时要我去738厂。我问,工厂在哪里?回答是“在隔壁房间”。接待我的是筹备组长高兆庆,他告诉我738厂是苏联援建的141项(后增为156项)里的自动电话交换机厂。我在学校里就听到要建这个厂,现在能来这里,太高兴了!

  1954年4月,我第一次去北京东北郊看厂区,当时那块土地上还有农民在耕作。三年后的1957年9月19日,这座现代化的工厂就在这里正式建成了。从1953年8月20日中苏签订援建合同算起,到1957年开工,也只有短短四年。我几乎参加了建厂的全过程,对此颇感自豪!

  同738厂一起兴建的还有相邻的774厂和718厂,目睹了这个酒仙桥电子工业区从无到有的辉煌崛起,三生有幸!

中国“有了”计算机

  开工次年,1958年工厂派我去邮电科学院参加半电子交换机的研制。10月初刚做好模型机,又要我改行搞计算机。

  那年的8月1日,738厂为中科院计算所制作的103计算机调试成功,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高兴地称这台计算机为“有了”。

  接下来738厂要把103机作为产品投产,筹建了计算机车间和调机房,又让一些技术人员改行来干。大家接受任务后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使738厂又成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厂。

百万计算很“争气”

  1968年石油部要一台处理地震勘探资料的大型计算机,738厂让我负责与石油部一起制定设计方案。当年8月6日双方开始研讨,我根据客户的需求,经模拟计算,提出了每秒100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设计方案(代号150),其速度是当时最快计算机的十倍以上。

  1969年1月29日双方签订协议书,3月中旬在738厂开始设计。到12月,在8341部队军管下的北京大学向上级要了150机任务,于是把738厂36人的设计队伍“一锅端”到北大去共同设计和制造。

  到1973年5月,150机完成考核任务,7月5日运到用户机房,8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的消息。

  150机投产后第一项任务是为中越海域划界谈判提供海底资源剖面图,石油部用150机按期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得到表扬,因而石油部把这张图纸誉为“争气剖面”。此后,150机在很长时间内成了我国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主力,屡建奇功。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150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在获奖人中我排名第一。150机研制成功又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事记。我为此整整努力了五年。

信息服务数第一

  1978年我国准备成立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兼任总局局长的李瑞副部长把我调去当处长。在总局的党组扩大会议上,我第一次听到李部长谈建立计算机服务行业的战略鸿图。

  1980年1月成立了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我被任命为公司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这是我国第一家以计算机服务为主业的国营公司,那时还没有私营公司,所谓“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的服务部还没有影子,四通、联想等公司还要等几年后才出现。

  公司在中关村地区建起大楼,在全国多个省市布下分公司网,开展各项计算机技术服务业务,在全国起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几年内全国信息化领域的各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新中国的信息产业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走上讲台心神怡

  1985年听着唐树艺书记的鼓动,我和爱人决定到学校来。我很乐于把我多年来积累的理论和实际知识传授给青年一代。我们学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我能集中精力于教学。在1993年62岁时得到了“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还获得过科技进步奖。我编写的教学用书能在要求极严的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得到广泛采用。

  我见证了我们学校飞速发展的过程:从平房上课,到新教学大楼、图书馆、宿舍等的涌现;从附属分校,到独立学院,再到多学科大学的提升。我为此欢欣鼓舞。

新时代里进耄耋

  1995年4月,64岁的我退休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有许多机会发挥余热。我在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里担任了职务,中国科协对我的评价是,“在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中作出了开拓性工作”,为此我感到欣慰。

  我自始至终参加2000年北京世界计算机大会的筹办工作。这个大会得到国家高度重视,江泽民主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在筹办的两个关键时刻,我受命去IFIP理事会议解决问题。一次是1995年去作介绍,打败日本,获得举办权。一次是1997年去申述,换掉意见相悖的国际程序委员会主席,使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过这些活动,我看到我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巨大提高。

  我在国际上曾获得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的“杰出功绩奖”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第三个千年奖章”。在国内也得过一些学会的奖。

  2006年,我75岁,摆脱了一切社会职务,但是我不能让自己同社会绝缘起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有许多活生生的事例和伟大的成就在时时鼓舞着我,我关注着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也注意看书学习。我已进入耄耋之年,身体在老化,思想不能老。

  希望我的身体能够争气一点,让我再多看看,多干干。

 

云开雾散,绿水青山今常在

机电学院:秦字兴

  继又一次室内卫生大扫除之后,我不禁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客厅的一角。在这个略显尴尬的位置,一个占地颇大的物件静静地宣告着自己的存在。曾几何时,为了这个物件,我不厌其烦地在实体店和各大电商之间穿梭往返,在各个网站仔细浏览每位买家发布的测评帖子,在各种品牌和型号之间甄别比对、患得患失,甚至还要发动全家的力量去抢购,可谓是倾尽心力、寄予厚望。可是现在看来,这个大家伙给我的印象似乎只有占地方、难打扫、抢眼球……不觉间,我又打起了将它送人、换购或者直接卖废品的主意。可是毕竟每年还是要用几天,尽管有诸多不便,却又不得不将它留下来。我无奈地摇了摇头,目光扫过物件侧面那一排闪亮的文字:XX空气净化器。

  回想起来,几年前当我下决心购买这台净化器的时候,雾霾、PM2.5、空气质量指数等一系列新名词在各大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灰蒙蒙的天空和大街上口罩遮面的匆匆行人总是在无声无息地提醒着大家,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已经不再那么纯净了。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鲜红刺目的空气污染指数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一种对生存环境的深深焦虑之中,以至于一次晴空万里的天气也能成为这种焦虑情绪的宣泄口,几乎让所有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张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蓝天照片刷屏。随着焦虑情绪的蔓延,主打室内空气净化的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物件,普及程度堪比电视、洗衣机、空调等传统家电。于是便有了之前我费心挑选净化器的那一幕。

  可是,自从这台颇为壮硕的空气净化器稳稳占据了客厅一角之后,使用次数似乎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多。仔细回想起来,减少的并不仅仅是净化器的开机时间。不知从何时起,雾霾、PM2.5等热门词汇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低,而蓝天白云的好天气也不再能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微信朋友圈被蓝天刷屏的情况也变得少见了。“难道是我们已经对糟糕的环境麻木了?”这个念头一跳出来,我不禁错愕:真的是这样吗?我将目光越过角落的空气净化器,从窗口投向远方,一幅不知看过多少次的窗景悄然将心中的一丝不安抚平。林立的楼房和交错的车流之间,由林木所组成的绿毯连绵起伏、接连天边,几道深浅不一的墨绿色蜿蜒的山脉轮廓在地平线附近清晰可见,让蔓延至天际的翠绿与低垂的蔚蓝之间泾渭分明。“绿水青山”这四个字缓缓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毋庸置疑,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云雾尘霾渐渐散去,绿水青山正在焕发出更鲜明的色彩。难得一用的空气净化器、逐渐减退的雾霾关注度所折射出的,并非是我们对恶劣环境的无奈妥协,而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正逐渐转变为看得见的蓝天碧水。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绿色出行,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到节水节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的基本国情,以极大的决心和毅力,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搭建起一座名为生态文明的桥梁。这座桥梁的出现,打破了西方工业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让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迸发出蓬勃生机。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得到逐步调整,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正向着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改进,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也逐渐被绿色、循环、低碳所引领。得益于这些举措,像长时间雾霾这类因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正在得到逐步缓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如今云开雾散,绿水青山已跃然眼前,这让我不禁对那“金山银山”所预示的经济发达、繁荣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心生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人宣示了我们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也积累了足够的文化自信。相比之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暴露出的环境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无疑是难以忽视的短板。一旦我们补齐生态文明这块短板,取得更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势必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届时一个水源洁净、空气清新、食品安全、环境优美的美丽中国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圆梦一刻。迎着窗外渐渐殷红的晚霞,我有一种预感,这一刻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了。愿绿水青山今常在。

 

中国发展,中华传承

经管学院:巫静

  骄阳似火、绿树成荫,正是七月里,蝉鸣声一浪高过一浪,埋伏在乡间柏油路的两道上,延伸至白云深处人家。公交车一路平稳行驶,将农田、池塘、小屋、阡陌往后抛却,像把乡里过往遗忘在昨天,只留下斑驳光影固执地划过车窗里乘客的脸,力图证明那些逝去的,曾经存在。

  我坐在这辆通往故里的公交上,头倚着窗,放任回忆被光影唤醒:儿时拥挤的、脏乱的公交车上,载满了从乡里去城镇赶集的乡民,或挑着担子、或负着背篓、或拎着布袋,最新鲜天然的食材,从这群人手里播种,结出幸福的果实。阿祖把我护在怀里,一边与乡民唠闲话、说家常。大家总是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新鲜采摘的瓜果,小孩子更是有优待,不一会儿,我的怀里就塞满了番茄、苹果。我就在阿祖的怀里一边吃着,一边盘算着要在市集上买最爱吃的甜糕……

  往事如过眼烟云缓缓散去,抬眼环视一周,才发觉自己坐在干净整洁、呼呼吹着空调的公交车上,已经发呆了好久。

  车停到站,我拎着东西匆忙下车。柏油路平平整整,不染纤尘,两侧梧桐高大挺拔,投下一地阴凉,若不是远处还有大片已经抽节拔穗的稻田,我还以为仍在城里。走过记忆里从前泥泞的小路,每一次磕在掺了石子的泥路上常常会磨破了手心,阿祖总是轻柔地为我抹干眼泪,拿出甜糕哄我。可如今,柏油路替代了泥泞小道,就像缤纷彩色掩盖了过去黑白,时代辉煌埋葬了昨日残败,乡里容貌,随着国家强大、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变得焕然一新、整洁划一。可万千变化中,我总觉察出一丝不变。这一丝不变,究竟是什么?

  走近那间熟悉的小屋,却仍感慨变化万千,外墙由政府规划统一刷了白漆、贴了彩瓷,阳光洒在光可鉴人的瓷砖上,折射出五彩的光。一栋栋乡居坐落在阡陌交通处,半隐在稻田菜洼间,流光溢彩、摄人心魄。

  我走进阿祖的屋子,先唤一声阿祖,却没有那道熟悉的身影来迎我。阿祖听见我的声音,倏地睁开眼,抖着嘴唇绽出一个笑:“小幺回来了?快让阿祖看看你。”我站在阿祖床前,看着被褥里裹着的、形销骨立的阿祖,眼泪抑制不住地迸发出来,我强忍着泪,颤声唤了一句“阿祖”,两个字,开口竟是呜咽。阿祖眼角也噙满泪水,像从前我摔倒那样安慰道:“小幺快别哭了,桌头有甜糕,你阿祖现在拿不动了,你自己去拿,好不好?”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阿祖安慰道:“你别哭,阿祖过的很好,这两年政府又是拨款,又是派人,最先是修了石油路通了乡里,又修了小路把家家户户都联通了,现在交通方便得很哩!我月月都去城里赶集,乡里哪个老阿婆赶得上我?”说着又擦了擦我的眼泪,继续道,“后来乡里又统一规划,给房子外头刷了漆贴了瓷,厕所也大改了,我住在这里,就像住小别墅,乡间里坊,谁不夸政府好?”

  我也破涕为笑说:“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进乡村建设,我倒是没有想到,这两年变化这么快。阿祖,等你身体好起来,我就带你出去玩,去北京,去看天安门,现在高铁可快了,从四川坐到北京只要八个小时!”阿祖也很高兴,摸着我的头说:“好,好,等我好了,我们就去!看看你的学校,看天安门,看长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文化的百年传统和积淀千年的人情味没有在钢筋骨架中消失,没有在时代发展中褪色,它还保留着璞玉般的本真,融于乡间城市、融于社会往来。道路通达、屋舍焕新、经济飞腾、建设落实,这些变化,构成了中国面貌的日新月异。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人文精神、人情底蕴却亘古不变,它们在家风传扬中延续、在亲情羁绊中流淌、在人际交往中迸发、在时代变革中激荡。

  吾辈之爱国,自老一辈传承,酝酿出更浓的爱国情;吾辈之志向,生根于老一辈的期望,绽放出绚烂的花;吾辈之践行,立足于学业,报国于实干。

  中国发展,中华传承,交汇成国家变革的主旋律,在时代洪流激荡中,成为中国的脊梁。

 

我的家与国

公管传媒学院:王巧玲

  好像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个画面:校园里生机一片,匆匆吃完饭的我走过校园的看台,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蓝天里,那红色生动有力,像极了初升的旭日。那时我目标明确,执着地追逐着一个单纯的梦想,在校园的每一步都仿佛是踏着希望,坚定而又雀跃。但令我很不解的是每次看到五星红旗都会想起我心中的那个梦想,还油然而生一种对于生命,对于未来的激情,那是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激情。我不明白我的梦想和红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那时猜想大概是它们带给人的某种震撼感是类似的吧。直到很久以后,我才似乎有些懂得了,那是我的梦与中国梦的相遇与碰撞,是迸溅着火花的大梦与小梦的摩擦。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踏着父辈们修出的土路,走向了大学,走向了城市。

  我自幼生长于农村,河南黄河以北的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小的自然村,爷爷奶奶是农民,父亲母亲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勤劳和汗水,他们一步步走过来,并不是不渴望上学,不渴望走出大山,他们缺少的只是机会。直到上世纪末,父辈们下定决心离开了家乡的土地,在打工浪潮下挣得了一点补贴家用的钱,从此才慢慢地挣脱了贫穷的泥淖。尽管气力让我的父辈们有了足以果腹的资本,但极其有限的教育最终还是让他们停滞在了原地。不过幸运的是——国家在进步,尽管后面的人群看不清路,找不到道,但他们知道国家在牵引,看得到有个巨人正举着火把带领着他们前行,这让他们不至于陷入愚昧的黑暗里。我的父亲母亲毫无保留地为我们提供一切,十二分地支持我和兄长求学升学。于是,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父辈们最终喜笑颜开地看着我们这一辈走进教室,踏过知识的殿堂,走向了希望,而我就成了这幸福的一代人中的一员。

  有时我会想,个人和国家或者说家与国究竟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直到现在,这些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但慢慢地我前方的道路却变得越来越清晰,我清楚这路和我的理想有关,和我的家、我的国有关。

  如今考上大学的我们,也许不能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体味“悠然见南山”的乐趣,却可以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闯荡拼搏,不敢轻言我们的绵薄之力能对国家产生什么作用,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那种自我价值实现后的快乐是闭塞的村落给不了的。而对于我的父辈们而言,他们依然在奋斗,仍然在不辞辛苦地挣钱养家糊口,但令人欣慰的是,也许面朝太阳的我们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在外的我们不断地向他们传达着关于他们的儿女的、关于国家的、世界的、未来的新信息和新盼头,我感受到他们曾经背负的遗憾似乎正在慢慢变轻、变浅,甚至有了一种信心,那股劲头是只有重拾了光阴的青年才会有的。

  在国家的支持下,知识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强大,教育让我们越来越开放、开明,只要不忘自己的初心,前方就会越来越光明。也许漫漫长路需要走很久,但我永远相信:未来可期!

 

三冬

机电学院:张竞文

  2005年,冬。

  “爸,我妈明天休假吗?”

  父亲在厨房里淘米,闻声抬起头来:“咋了?想你妈了?”我默默地点点头,将纸巾递给父亲,父亲擦了手将内胆放入锅内,我抢着将档位摁至“煮饭”,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有次因为反复调上调下把按钮整坏了被揍了一顿,却还是乐此不疲。父亲思虑了一会儿,望着我眼巴巴的眼神,最终还是许可了说道:“那把你小书包收拾一下,早些睡,我一会儿给她们厂打个电话和她商量一下,要是行咱们明天去厂里找你妈,坐车上不许嚷嚷啊!”我欢呼雀跃着跑了。

  第二日,一大早便和父亲出门去车站乘车。每每必经的过程便是人挤人,我个子矮,怕被挤掉,就牢牢地抓住父亲的手,另一手还得护住小书包。舟车劳顿,几经周转与波折,尽管知晓路途不易,却还是会感到慌乱,这路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尽头。见到母亲,思念更是止不住的溢满,打开护了一路的小书包:母亲你看,这是上周老师教会我折的第一朵小红花,我来把它送给你。

  2010年,冬。

  “竞文,你坐这儿,我拍一张洗出来,给你爸寄过去。”

  我别别扭扭地坐在小车上东张西望,脸上止不住的发热。“咔嚓”声刚落下,我就再也绷不住了,试图用厚长的刘海儿捂住脸,只期望没有遇见熟人,“妈,您别这样,走到哪儿都要拍,这街上多少人啊,太尴尬了吧。”母亲在一旁低头将手机键盘摁得啪啪作响,一边敷衍着我:“好好好,知道了,这不是你爸想你了吗……你帮我看看,这彩信怎么发不出去了啊……你还记得你爸那儿的邮编吗?我好像记不清了……”我只好兀自垂头:果然又没有听进去。

  由于奶奶突如其来的疾病,母亲从纺织厂辞了工作,接下了在家扶持老人和教育我的责任,真是相夫教子的模范。而相对的,父亲为了更高的薪水出了远门,开启了周期更为长久的分居生活。通话频率是每周二至三次,时长是一至两小时,长途加漫游的话费是强行克制的理由。

  2018年,冬。

  “等一下等一下,我先进宿舍楼了跟你们说!”我裹着羽绒服,戴着围巾,往耳机里面说着,电子显示屏上是三个画面,三张脸,耳机里絮絮叨叨的传来声音。母亲说着爷爷又在看广告的时候给人打电话,瞎买了毛毯,还货到付款什么的;父亲哈哈大笑,说爷爷现在也是个百事通了,以前钱省下来不知道花在哪儿,现在简直各种花钱通道啊。我好不容易奔跑进了宿舍,脱下厚重的御寒装备,温和的暖气与我身上的寒气相撞,让我不禁打了个哆嗦,很快加入这七嘴八舌的家长里短的话题。我坐床上搓着手盯着画面道:“说啥呢?我刚到宿舍呀!”母亲和父亲瞬时展现出了夫妻数十载的默契,关心起学校这边的气候,我的身体状况,学习状态等等……

  每每回想起幼时,再与今日相比,无论何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它就是这样发生了,并且持续的变化着。我们不仅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更应该权责对等,做一个参与者,做国家的脊梁,让这棵大树无畏风雨,无惧暴晒。

  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从来不该也不会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深入骨髓的,最基本的精神导向。

 

我和“中央一号文件”

计算机学院:张悦

  1994年,我出生于河北省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农村,自打我记事起每当在饭桌上不好好吃饭时,爷爷就会指着我矮矮瘦瘦的爸爸说:“你看你爹,小时候吃不上饭,饿成了这个样子,你还敢浪费!”并作势要用筷子打我。这个时候妈妈便会说:“我们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每天只能就着红薯叶吃着红薯,每顿饭也只有那么一小碗,没有多的了。”接着感叹到,“现在好啦,你们赶上好日子了!在妈妈十几岁的时候,国家给每家每户分了地,也不用再吃那红薯叶,你爸爸也慢慢地长胖喽。”这便是我小时候对饭桌最深的印象,也是对党和国家最初的了解。那个小小的我开始从心底感谢这个“陌生”的党和国家,爸爸终于可以长胖了。

  2006年,我十二岁生日,爷爷给我们宣布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以后种的粮食不用再交税啦,我听大队的广播里喊了,今年土地种粮食的,可能还会有补贴呢。”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早已忘记了那天生日吃了什么,但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笑容,我现在都还深深地记得。一年后,从“种粮纳税”到“种粮补贴”,刚上初中的我,学了中国历史也知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赋税彻彻底底从中华大地上的农民身上取消了,对于那个曾经“陌生”的党和国家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由衷的敬佩。在这一年,我知道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什么含义,理解了那天爷爷为什么会那么高兴,也了解到“那可能的补贴”正是中央一号文件。这一年,我怀着忐忑、感激和憧憬申请加入了共青团,想离这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再近一些。

  2008年,“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这一年,家里拿到了500块钱的种粮补贴,旱季浇水的时候也有了机井。2010年,文件进一步完善、强化“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家电下乡”。这一年,家里买到了一台25寸的彩色电视。2014年,文件指出要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一年,爸爸通过农村信用社贷款购买了一辆联合收割机,可以在麦子成熟前去往南方麦区收割赚钱补贴家用……

  2019年,我们全家搬出农村四年,而我已经远离农村也将近十年,家里的土地也几近荒芜。但是,我始终在关注着党和国家发布实施的每一项惠农政策,尤其是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还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曾经我的家乡因为地理位置和产业问题,被划为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和政府出具一系列惠农扶贫政策,积极指导带领贫困地区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周围的农民积极响应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逐步实行家庭农场,将剩下的土地租赁给少数人耕种,实现家庭收益的最大化。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今年家乡终于顺利地摘帽脱贫。那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慢慢远去,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大城市开始新的生活、从事新的职业,农村也不再是破房烂瓦,那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显示着新时代下农民的美好生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党和政府对于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和产业升级指导。这一年,我怀着感激和激动的心情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成为了这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的一员。

  自194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发布《第一号文件》起,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21个中央一号文件各有侧重,准确把握保护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主线,加速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奏响了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气势磅礴的主旋律,国家、民族、个人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从我的视角看祖国变化

自动化学院:王鑫

  2013年通过高考我来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读书,那时候怀揣着对首都的向往,同时也对大城市的生活充满好奇,从发达的城市交通,到多媒体教学生活的开展,我慢慢地融入这个城市,也与这个城市一起经历它的进步和变化。

  记得刚入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多媒体授课的经历。虽然高中的课堂也会在生物课、化学课等课堂上听老师用多媒体授课,但是大多数的课还是老师用板书讲授的,而大学的课程几乎离不开多媒体的使用,随着这几年科技不断的发展,学生的上课模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从一开始的简单模拟实验慢慢越来越多的转向更多实体实验。就拿毕业设计来说,近年来,学校和学院更加鼓励大家做实物毕设。而升入研究生的学习后,更加切身地感受到国家对研究生的重视和对研究生水平的严格考核,学术造假问题更是这两年严抓严打的大问题;同时,国家也大力支持科研项目的进行,很多年轻的老师充满干劲,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深入开展研究,废寝忘食,年长的专家更是精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科教兴国”这样的词句绝不再是一句空话。

  回顾历史,我们因祖国而骄傲;脚踏实地,祖国因我们而欣慰;展望未来,愿我们与祖国共腾飞!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国家正在经历飞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过渡时期,作为当代研究生,我们被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时刻刻地激励着,我们终将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我们一起努力,迎接明天。

  (供稿:党委宣传部 薛涛 编辑/审核:田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