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信通学院吴韶波老师是在5月初夏,彼时她正在信息楼408物联网工程实验室与学生讨论,实验室内光线略暗但却安静清凉。见我如约而至,她便结束工作对机器人说:“小爱、小爱,请把灯打开。”伴随机器人应声,刹那间室内一片光明,如同沐浴在初升朝阳中。
她是信息科大物联网专业创始人
见我惊讶,吴老师开心笑道:“这就是学生们自己搭建的实验室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可实现100米内对实验室灯光、湿度、温度、窗帘、安防等多重监控,成本只要三、四千元。这个系统如果完全外购,至少2万元起步。”
身材偏胖、眉眼可亲的吴韶波今年54岁,2000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来到学校,经过2008年和2012年两校合并筹建后院系调整,归属于当时只有通信和电信两个专业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2年前后,适逢国家提出的“感知中国”概念从太湖之滨传遍神州大地,许多高校都跃跃欲试,纷纷抢占物联网教育发展先机。当时,学院敏锐地感知到了产业发展的风向,开始积极着手筹备物联网专业建设。由于吴韶波老师曾带学生在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获得高规格奖励,因此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并申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重任落在她的肩上。
“当时大家的热情很高,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北上南下参加的课程培训和行业发展论坛,只是为了培养方案更加合理,让学生不仅有能力,还有更好的出口。” 吴韶波老师回忆,最初的条件确实艰苦,没有办公场所,学院在健翔桥的教三楼楼道里给搭了个临时办公室,不到20平米的空间安排了七个办公桌。老师们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大胆探索设计培养方案,思考专业发展方式,寻求对接市场方法,探讨教学模式……经过紧张且艰难的筹备,2013年9月物联网专业开始招生,并很快掀起报考热潮——最好的时候我校一志愿报考率百分之八百!2021年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进入软科全国专业排名A类,位于北京市属高校同类专业第2名。
目前,吴老师由于年龄原因已经不担任物联网专业负责人,但她说:“就如看到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一样,心中无限欢喜。”
她是信息科大科创指导达人
作为一线教师,吴韶波始终深信,新工科人才培养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动手实践,才能够真正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
信通学院是学校最早开始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学院之一,为学生的科创比赛和科研探索搭建了系统且专业的培养平台——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开展工程教育启蒙,为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老中青传帮带,培养一支经验丰富的青年研教赛团队;通过赛课结合,10年如一日打造了享誉全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品牌“新生创客大赛”。科创赋能、持续耕耘,1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梦想种子在这片热土上不断破土、蓬勃生长。作为这个平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组建团队、带队学习,到组织训练、外出比赛和课程开发等每一项细案工作的制订,十多年来,每一步吴韶波都不断深入探索。
在吴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拼科技、赛创意、亮点子,让青春和梦想在一次次全力以赴中获得了无限的勇气和动力。许文轩同学针对车内滞留儿童窒息死亡的社会痛点问题,利用mcookie智能套件运用多种传感器进行检测,设计了一款极限救援——车内人体生命体征检测装置,作品获得了华北五省计算机大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人工智能设计大赛重要奖项。辛祎皓等同学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设计了一系列传感器,对包括温度、湿度、是否着火等空巢老人居家环境和身体状况实时检测,并能及时通知子女。该大创项目获得优秀结题,并获得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人工智能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宋廷一同学基于物联网技术,促进了图书馆智能化的建设……
谈起指导学生,吴韶波回忆了许多有趣也难忘的事情。2020年夏天,因为疫情学生封闭、快递停运,各大赛事纷纷转战线上,为了不耽误孩子们比赛,她顶着烈日四处跑市场、买设备、找闪送……2023年,她带孩子们上青岛参加水下机器人的比赛,为节约经费只提前一天到场馆,但只剩1个小时的调试时间,大家灵机一动以酒店浴缸为赛池调试到深夜……作为参与者,学生殷凡对和吴老师一起备赛感触颇深:“吴老师是最有趣、最有爱、最有耐心的指导老师,从校赛、省赛到国赛,她都‘一对一’项目跟踪,集中辅导,全面打磨……”
从2018-2023年,吴韶波带的比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多达167人次,被誉为信通学院带科创比赛最多的老师,被学生推上信息科大指导科创指导达人榜。她也因此获得2023年北京市优秀学科竞赛指导老师荣誉称号。站在领奖台上,面对无限的赞誉,吴韶波谦虚地表示,在信息科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历史长河里,自己只是一名薪火相传的“接力手”:“我非常荣幸能接其中的一棒!”
这里是她心中的“阿勒泰”
20年前育人梦想被点燃的时刻,吴韶波至今记忆犹新。
2000年,吴韶波从哈工大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生毕业,满怀豪情欲出国寻梦,却被母亲“决绝”地留在国内。她回忆自己刚到小营的时候:“我从德胜门乘坐当时特有的开往郊区的小黄巴士来到小营,那时候小营就是个屯,一条土路两边都是壕沟,壕沟旁边是齐刷刷的白杨树。”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她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平衡,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微机原理与接口》《通信原理》课程,课堂间隙透过小营教一楼窗户,看楼北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从春天风吹杨花漫天飞舞,到夏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再到秋冬枯叶满地。
索然无味的日子直到2005年,70岁的老父亲突然诊断出癌症。晴天霹雳让远身在北京的吴韶波有些不知所措。最感恩和幸运的是,漫长的生病、住院、化疗的日子里,有很多很多父亲母亲教过的学生定期来看望、陪伴老人,尤其是在老人生日时,学生们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回来为他祝福——“那些学生很多都毕业20多年了,父亲虽然身体虚弱,但心里却是满满的幸福感。” 郁闷迷茫的心在爱与感恩中逐渐清明——教书和育人,两者皆行者,才能称之为师。从哈尔滨回北京又是一番心境。
20年来,吴老师坚守心中理想深耕教书育人主阵地,先后主讲《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网络》《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等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她坚持信息赋能,育人先行,开展工程认知、专创融合、思政随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多次获得学院“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称号。作为课程负责人主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导论》课程入选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并光荣地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她所带的班集体物联1601班也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和首都大学先锋杯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
如今吴老师已经在信息科大工作了近25年,她和她的学生、她的课堂、她的赛场都搬到了新校区。但她说最爱的还是小营教一楼教室北窗外的风景,爱那由蓝天、白云、毛白杨组成的一幅幅独属于信息科大的四季风景画。
“最近看了部电视剧叫做《我的阿勒泰》。在美丽的阿勒泰,女主在夏牧场去爱、去生活、去受伤,普普通通的日常都是真实、生动、充实。对于我来说,信息科大就是我的“阿勒泰”,我在这里教书、育人、收获,并找到最好的自己,获得内心的宁静,蓦然回首我发现自己用半辈子找到了她!”吴韶波说。 (供稿/审核:党委宣传部 杨静 图片:信通学院 吴韶波 编辑: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