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特色展台 > 典型引领
王晓飞:从教30年,韶华远去初心依旧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3-09-28
  王晓飞,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光电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理事、仪表元件分会理事、仪表工艺分会理事。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40余项;发表SCI、EI源刊等论文7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10项。获市局级以上教学奖励8项,主编及参编教材4部。曾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优秀辅导教师”等荣誉称号;被学生推选为学校首届“吾爱吾师”最受毕业生喜爱的老师。
  不同于“单调”“高冷”“不苟言笑”等传统印象中理工科老师的形象,王晓飞老师不仅风姿绰约、衣着大方、妆发精致,而且言行间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让人忍不住想亲近。从教近三十年,王晓飞把大部分精力都献给了自己喜欢的教育事业。她总说:“在我心里,始终难以割舍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我要努力尽自己所能为此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儿。”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闪光
  一边是高薪的中外合资企业,一边是承载着老师梦想的大学校园。未来何去何从?王晓飞坚定地走向了高校。1997年,她被调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作,先后任教于电信专业和测控专业。据王晓飞介绍,在成为教师之前,她曾在天津一家中美合资公司产品部工作,后来有了进入北京总公司和北京高校的机会。因为自己的父亲是一名大学老师,所以自小耳濡目染,王晓飞对大学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由衷地向往,立志以后成为如父亲一般的人,通过知识传授让更多的人服务社会。于是,“当时我毫不犹豫地放弃高薪进入高校,圆了自己多年的大学老师梦。”王晓飞说。

  王晓飞热爱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她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并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经验发表在院刊中。据王晓飞回忆,曾经有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尤其是英语成绩不理想。该生尽管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还是一次次无法通过考试。然而有一次带实验时,王晓飞发现他的科研能力非常强,这位在主流价值中“黯淡无光”的学生,在科研方面极具潜力。她说:“我们应该给予这样的学生以鼓励和催化,进一步挖掘他的天赋。这样才能在合适的环境下显现他的特质。”对此,王晓飞首先联系了英语老师对他进行辅导,提高他的学习效率。后来,这位学生终于通过了英语考试。紧接着,王晓飞便吸纳他加入科研项目,充分锻炼和发挥他的特长,并鼓励他参加比赛。这位同学最终在校级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实物毕设也非常突出,现在更是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
  王晓飞也鼓励一部分学生遵循主流教育模式,走“追求卓越”的线性道路。她告诉我们,今年测控专业本科毕业的一位同学,在课程实践环节开展的自主设计性实验中就崭露头角。后来在做毕业设计时,该学生更是精进不休,在全国仪器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交流会上,获得优秀PPT,获校级优秀并被推荐为北京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她本人也成功保研到清华大学。王晓飞说,当时的测控1402班在她的带领下,囊括了学院仅有的2个研究生推免名额,共有10位同学读研深造。除了一位进入清华大学以外,4人进入其他985高校。
  现在提起学生,王晓飞脸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语气里更是满满的骄傲。她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一名老师,我有责任去捕捉那些不被发觉的长处,更有义务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教育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手带出来整个“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团队
  爱岗敬业是王晓飞的工作信条。多年来,她一直坚持传、帮、带,一手带出整个“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团队,使目前的教学团队形成6位主讲教师、2名实验员的规模。
  在带团队的过程中,王晓飞以听课、评课、教学文档检查等形式强化对青年教师教学规范化的培养与训练,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的各项要求;以指导青年教师批改作业、撰写教案、制作PPT等方法努力提高其专业水平。她还开展了观摩教学、示范教学、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推广“重视基础、体现现代、趋向前沿、交叉综合”的课程建设原则、“三闭环三收放”的教学思维模式,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手段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注重实践教学,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各级大学生竞赛项目,促进课程教学的全面发展”,这是王晓飞带队伍的心得;同时,她也注重凝聚团队核心力量,博采众长、共同进步,创建学习型育人团队,形成和谐互助的团队文化。
  王晓飞说,就是在这样的建设理念与模式下,团队中有位老师最初是我校毕业生,进入团队后很快成为核心成员,也在后续发挥个人所长,在教学改革、线开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突出,在王晓飞的鼓励下带领学生参加了“互联网+”大赛,获得校级一等奖。该教师告诉我们:“刚加入团队那段时间,我完全没有实战经验,非常担心讲不好课,更害怕以后指导不好学生。在王老师和其他前辈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许多教学相关的方式方法,也学会了如何与学生相处和沟通。在与团队和学生一起进步的过程中,我才取得了一些成绩。”

  如今,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目前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一流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主编教材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教案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课思政微视频获校级优秀教学案例;基于MOOC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三闭环三收放”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获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同学们,热电偶冷端温度的补偿方法是本章的难点问题。我通过两个工程实际案例给出两种解决方案。这两个案例我们也转化成了一个综合性实验平台,同学们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实操,甚至可以进一步去测试和分析这两种方案的动静态特性指标”。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上,王晓飞正在以自己的科研项目为案例,为同学们讲解着热电偶传感器的应用难点。

  这种科教融合的授课方式在王晓飞的课堂上已经习以为常。在教学中,她十分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装置,用于本科生实践教学;习惯将科技前沿和科研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擅于挖掘社会热点事件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传感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王晓飞还重视实践活动的求异性、发散性、创造性和挑战度,积极开展自主设计性和科研探究性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因而多年来,她以科研、教学为依托,指导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级别竞赛,承担了多门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并取得了国家级三等奖、北京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谈及带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经历,王晓飞回忆起2020年,她以多年潜心研究的“无创血糖仪”为基础,带领学生参加了第六届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远离“甜蜜”的烦恼——无创血糖仪》获得校级一等奖和北京赛区二等奖。王晓飞介绍说,在备赛过程中,大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商业企划书的撰写,这并非团队的专长。于是,她联系了学校经管学院的一位教授给予大力指导。最终,经过多次修改的商业企划书,成为后续参赛队的一个模板。在技术方面,王晓飞更是给予了学生全面而详细的指导。她说:“学生在北京赛区的比赛中,仪器展演和技术问题回答都非常完美。”此外,她还以研制的“视力保护台灯”为基础,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创项目,指导本科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

  韶华虽已远去,可初心始终依旧。默默耕耘近三十载,王晓飞深感教书使命之光荣、育人责任之重大。她说:“三尺讲台、人生舞台,教学科研职责所在。奉献教育事业,我乐在其中!”(供稿/编辑:党委宣传部 张帆 图片:光电学院 王晓飞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