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办学风采
【迎评促建·院长访谈】王爱文: 强化数理基础,精化本科专业,在融合信息特色中夯实内涵质量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4-02-01

  编者按:为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进一步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全面动员师生了解、配合并主动参与到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中,党委宣传部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分类设置问题,面向各学院院长开展“院长访谈”。本期,通过对院长王爱文教授的访谈,一起走进我校理学院。


理学院院长 王爱文

  Q1:请您谈谈,如何认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王爱文:新一轮本科教育审核评估紧扣上轮评估存在的短板及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进行优化改进,强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其融入评估全过程;在评估内涵上由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变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在评估类型上采取柔性分类的方法,提供两类四种评估指标体系供高校自主选择;在评估方法上综合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挖掘常态监测数据资源,采取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等方式,为学校诊断把脉;在评估功能上,强化评估结果的使用和督导复查,切实推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治理效能提升。

  Q2:理学院在支撑建立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王爱文:立足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理学院强化支撑服务,推进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夯实公共课、基础课建设,助力新工科建设;面向国家首都战略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三个专业均紧密结合信息特色与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理学院承担高等数学等6门全校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教学,深化教学研究,开发优质资源,探究互联网+智慧课堂,推进课程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路径,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扎实的数理基础支撑。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新建的大学物理实验室和理综实验室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较高,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强化“信息+智能计算”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应用统计学(大数据统计)强化“数据驱动+统计方法”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从事数据分析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聚焦集成电路设计,致力于培养在泛网络时代只能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与开发的高素

质应用型人才。三个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并为其提供有力支撑。

  Q3:请您谈谈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以及理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成效。

  王爱文:理学院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的价值引领为突破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拓展课程思政育人的增长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着眼“三全育人”,打造课程思政、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五育平台”。从2017年开始学院党委着力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持续开展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通过师德论坛、“建设最美课堂、助力人才培养”、优秀主讲教师座谈会、思政示范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思政交流活动,学院累计35名教师进行了多方位的展示,拓宽了学院教师关于育人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思路路径。学院申请课程思政项目10项。


2017-2023师德论坛开展情况表


课程思政项目汇总


2017-2023年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


最美课堂建设教师课思政展示

  Q4:理学院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针对学生特点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助力不同层次学生成长成才?

  王爱文:理学院领导班子用心用情做好服务管理,充分尊重、理解、关心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工作氛围。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建议,关心教师生活、做好服务保障、解决教师正当诉求、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从根本上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

  学院立足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因材施教,面向不同专业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在学生正式入校前开展 “早鸟计划”,开设《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衔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在大学第一学年分别针对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社科类学生开设了《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和《高等数学C》课程,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在大二、大三学年开设通识选修课程《高等数学(II)》《高等数学级差课》《数学建模》作为高等数学学习的延续提高版,分别在理论、转专业和实践方面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合适的选择提升课程。在大三、大四学年开设争优促成长的选修课程《高等数学进阶》,为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创造条件。纵观《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逐级提升的目标。从课堂内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到课堂外课后作业和实践环节的设置延展,达到课程目标全覆盖,从而优化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学情数据,调整教学策略和加分激励机制,提升教学质量。


《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Q5: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和水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王爱文:一是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课堂质量建设。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入开展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教师思想引领,切实引领广大教师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立足课堂,身正为范。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持续推进“最美课堂建设”活动,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二是开展新入职教师培训,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夯实青年教师教学功底。学院采取集中学习、个别指导、交流座谈、报告会等方式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全面培训。通过学习相关政策文件、规章制度、师德规范、学术规范,学习“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要求,引领青年教师树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育人理念,培养“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举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述我的育人故事”分享会,强化“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思政课程建设项目培育示范课,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

  三是科教融合,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教学和教研水平。学院鼓励要求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并重,制定学院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加强科研,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学科建设经费全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开拓视野。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相关工作成效:根据学校教务处组织开展的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近两年开课单位平均分99分以上,学院教学工作获学生高度认可。

  理学院现有教师115人,高级职称占比80%,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先锋”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优秀主讲教师 7人,校级优质课程6门,主持校级教改项目75项;近5年理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含重点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及行业级科技奖3项。青年教师2023年吴浪在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理科B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包揽了包括最佳教案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学回顾奖在内的全部单项奖,是我校2017年以来再次获得青教赛市级一等奖;2019年周平在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理科B组三等奖。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在华北赛区、北京赛区的微课竞赛获一、二、三等奖4人次。(采访/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萌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