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办学风采
【迎评促建·院长访谈】李宁:面向需求勇创新,因材施教育新人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3-09-25

  编者按:为做好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进一步展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全面动员师生了解、配合并主动参与到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中,党委宣传部结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分类设置问题,面向各学院院长开展“院长访谈”。本期,通过对计算机学院李宁院长的访谈,一起走进我校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院长 李宁

  Q1:李院长您好,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即将到来,您如何认识本轮评估?

  李宁: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教育部为提高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落实中央教育评价改革任务而推出的重要举措。本轮评估主要强调立德树人的成效,将之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评估内涵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变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强调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学校在扎扎实实地做好本科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之外,要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

  Q2:请您谈谈计算机学院近年来在建设一流本科育一流人才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李宁:计算机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专业一流、信息特色鲜明为目标,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坚持学校本科人才培养“1236”总体思路,即“一条主线”: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激活“两个主体”: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用好“三个抓手”:制度建设、评价激励、质量文化;“六个一流”全面出击: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推出一流课程、打造一流师资、保障一流质量、培养一流人才。

  在“一条主线”方面,培养政治坚定、道德高尚、基础扎实、专业精深、素养全面、身心健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计算机领域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在“两个主体”方面,建立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和研究生为梯队的学科队伍。通过引进高级人才,挖掘学科潜力,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应用的综合优势,以及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的优势,取得了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融入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进一步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卓越计划、特长班、“勤信实验班”等各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本科生导师制改革。

  在“六个一流”方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专业全部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或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除大数据专业外,全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网络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北京市优质课程、北京市优质教材、课件和教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在2020年度全国612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A。在学校的领导下,2022年学院助力学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同时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北计算所联合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3年获批北京市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

  Q3:谈谈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以及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成效。

  李宁: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方式,能够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首要的就是注重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聚焦高尚师德引领,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此外,学院开展了鲜活生动的理工类课思政,促进学生完善人格,全面发展。“软件工程项目实践”等一批课思政示范课,将信息安全、职业道德培养融入课程,激发学生投身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获评学校首届“教书育人,最美课堂”思政类教学比赛一等奖。

  Q4:学院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多方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开展了哪些特色工作?

  李宁:计算机学院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在培养应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搭建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2023年成功获批北京市级高等学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深入加强校企合作,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在关键基础软件等领域,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形成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2015 年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2个国家级基地,以及北京市高精尖中心,中软国际、十五所等10多个校外基地,建成“3+1”校企联合培养课程新体系,学生累计1年到企业开展实战。超前研判国产软件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是促进产教、科教深度融合。围绕信息检索技术与大数据应用、语言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等前沿领域,深入开展研究,逐渐形成了研究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并部分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移。充分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推动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学校与产业界结合紧密优势,推进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育人,鼓励行业专家进课堂,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建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开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三是建设软件学院,支持学校数字产业学院建设。2022年学校成立软件学院和数字产业学院,这是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战略布局。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依托企业丰富的行业联盟资源,建立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组成的企业产学研服务平台,完成创新创业空间建设、对外社会服务等工作。学院形成基于互融互通的产学研联合体,整合企业和学校各方资源,组建技术孵化基地和科技服务团队,精准对接基础软件与关键应用软件企业。同时将各类企业资源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将企业优质技术力量与学院优质教育资源对接、互补、融合,共同努力探索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推进软件学院建设并有力地支撑学校数字产业学院的建设。

  Q5:学院如何在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如何?

  李宁:计算机学院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协助学校建设好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提升学科竞赛水平,为人机博弈、机器人等信息特色鲜明的学科竞赛创造条件。同时辐射全校学生,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升级版,建设交叉实践创新平台和共享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个性化发展空间。

  二是打造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多层次立体化协同育人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完善课程教学、项目实战、项目孵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科教协同育人。优化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以理论学习-创新实践-项目实战-社会服务-成长成才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推进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质量提升和成果转化。

  三是以赛促学,竞赛成果显著。2022年在学校认证的竞赛中共获奖85项,其中国家级25项。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获得铜牌;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2022年全国大数据与计算智能挑战赛“基于雷达数据的航迹实时关联与轨迹融合任务”赛道中荣获第一名。2022年共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3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市级项目25项,校级项目7项。学生投稿并被录用论文39篇(其中被SCI检索1篇,EI检索10篇),申请专利1项。大创项目参加国内外学科竞赛2项,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

  Q6:谈谈学院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质量监控闭环、持续改进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李宁:计算机学院基于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建设教学质量标准,出台和完善全套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校、院、系三级督导机制。院级督导主要负责计算机类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把控学院的整体质量;系督导组负责本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强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通过三级督导,做到全员参与、内外结合、多方联动,突出“专业主体”,最终建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四个层次的教学质量监督、反馈和持续改进闭环,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推动一流专业建设。

  Q7:请简单谈谈学院未来的发展。

  李宁:计算机学院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有过辉煌,也有过坎坷。但无论什么样的情况,全院教师始终矢志育人、初心不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科教学连续取得多项突破,教学水平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今天,新的历史阶段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好地服务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挑战,相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会给出信息科大计算机学院的答案。(采访/编辑:党委宣传部 李萌 审核: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