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学校新闻
王传亮:推动二十大精神“三进” 建设高水平大学
来源:现代教育报 更新时间:2022年11月22日

  2022年11月22日的《现代教育报》第三版整版刊发了学校党委书记王传亮的专访:推动二十大精神“三进” 建设高水平大学。全文如下:

推动二十大精神“三进” 建设高水平大学

——专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传亮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全面贯彻落实上下功夫,从学校工作实际和自身情况出发,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工作思路、具体对策和实际行动,转化成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学校将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近日,本报围绕着如何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努力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专访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传亮。

紧跟时代脉搏 深耕思政课堂

  记者: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推动思政,如何善用“大思政课”引领立德树人的?

  王传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学校将宏大的时代背景、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现实融入思政课堂及各项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紧跟时代脉搏,陆续开展了“两会”融入思政课学习交流周活动、学习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暨首届青年教师双周学术论坛启动仪式、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为全校师生宣讲学习二十大精神等系列活动,推动全校师生政治理论素养提升。二是深耕思政课堂,举办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题讲座,助推“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分享会暨“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会、成功举办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讨开放式集体备课会等系列活动,提升学校教师思政课教学水平,锻造学生思政微课堂宣讲能力。三是理论指导实践,如学校师生获第九届提案中国·全国大学生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市级一等奖,在“正大杯”第十二届全国大赛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中再创佳绩等。

“五位一体”协同育人 科研质量显著提高

  记者: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做了哪些探索,形成了哪些经验?

  王传亮: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首都经济发展以及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信息特色引领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改革,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产教科融合新机制。

  学校先后设立“教育部卓越班”“机器人、大数据特长班”“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勤信实验班”,持续深化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开展“双培计划”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外培计划”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连续多年与教育部重点科研实验室、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高校、科研单位举办暑期科研训练营、创新创业训练营;将信息特色、产业特色嵌入人才培养理念中,融入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各个环节;通过成果和质量导向,推进学科竞赛分类分级和评价改革,进一步推进学科竞赛由数量可观向质量优先转变。自2019年设立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以来,学校持续排名第一。

  学校通过系统教育教学改革,有力实现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实现专业大类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全覆盖。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升,学校毕业生薪酬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高校排名40位以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记者:学校办学85年来,始终以服务首都发展为使命,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需求?

  王传亮:学校办学历史始于1937年,迄今已有85年。从红色基因立校,历经“实业救国”“工业报国”“信息强国”,已经发展成为作为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信息学科较为齐全的高校,学校紧密围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把握高精尖产业发展重大契机,主动融入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信息特色、行业特色和军工特色优势,加强内涵建设。学校新增获批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科研机构,承担国家和首都重要科研任务的能力全面提升,科研成果质量显著提高。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对标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与装备“北京智造”产业,区块链与先进计算、智慧城市“北京服务”产业,持续推动光电检测与智能感知、高动态导航与智能控制、机电测控与智能装备、信息安全与智能计算、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5大优势领域做大做强,相关成果在航天工程、国庆阅兵、中轴线申遗等重大活动中应用。

  学校与怀柔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平区政府、未来科学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亦庄经开区、广州市南沙区等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合作,助力文化服务等新增长点的快速发展,通过校地、校企合作,不断推进校城融合。

  学校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军工特色进一步增强,服务国防军工国家战略领域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能力不断提升,服务首都作用凸显。

“双一流”建设为导向 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

  记者:学校始终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目前取得了哪些成就?

  王传亮:学校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精准对接国家与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需求,以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学校六大特色优势学科为抓手,持续推进学科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学科实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8年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与部属高校开展共建。2021年学校获批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开始招生。2021年学校学科实力以工程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排名榜,名列340。软科2022 最好大学学科排名,学校有6个学科上榜,学科精度达到46.2%。其中仪器科学与技术进入前30%,机械工程、数学进入前40%,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进入前50%。

  学校拥有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490人,师资力量实力雄厚,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优化、年龄层次合理的导师队伍。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国际化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出台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八大行动”,开展“人工智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对接“九大基本任务” 推进“九大重点工程”

  记者:学校已经完成新校区建设、博士点突破、教学科研再上新台阶三大历史任务。今年,学校将迎来办学85周年,未来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王传亮:“十四五”时期,学校按照坚持一个发展共识、坚守一个发展思路、坚定三个发展导向、推进“五个环境”的战略谋划,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走出一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继续砥砺前行,奋力推进实现党建引领学校全面发展、聚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类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夯实事业发展师资基础、提升科学研究创新水平、拓展国际合作规模层次、厚植勤信精神文化底蕴、推动办学空间优化升级、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九大基本任务”;统筹推进基层党建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新校区搬迁、信息类学科水平提升、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本科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成果突破等“九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进新校区建设与搬迁,以空间环境的建设成效带动办学环境、育人环境、治理环境和情感环境的全面提升、全面发展。

  学校还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高精尖战略需求,对优势学科开展集群建设,构建辐射全部一级学科的信息特色学科群;在新的国家级平台上,全方位强化国防军工特色,大幅提升服务国防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奋力书写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