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杨天行:中国信息化的先驱
来源:校友校史办 更新时间:2021年08月06日

——记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天行

  【编者按】回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7年设立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46年设立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长达84年办学历程中,学校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从“实业救国”到“工业报国”,再到“信息强国”,在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各个时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始终扎根祖国大地,融入到国家机械工业、计算机事业的起步发展,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我们将陆续推出一系列信息科大人在不同时期与党和祖国同呼吸,共成长的小故事,来了解信息科大的前辈们是怎样用文化的传承来抵抗艰辛和苦难,是怎样用知识的创造来追求光明和信仰,又是怎样努力用卓越的学术追求与高尚的爱国情操,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通过这些动人的人和事激励年轻的信息科大人,在“勤以为学,信以立身”校训精神的指引下,以即将召开的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为契机,全面推进“五个环境建设”,建最好的大学,做最好的自己。

  这一期,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天行先生。杨先生在1979年担任原北京大学第二分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副校长,1983年开始担任原北京大学第二分校校长,1985年至1986年担任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在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启蒙者与先驱,他们对中国信息化的贡献有目共睹,并成为了信息化浪潮的航标,杨天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杨院长是第一届清华大学计算机训练班的学生,第一批国产通用计算机研制的参与者,华北计算机技术所的参与创建者,最早培养软件技术人才学院(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发起者之一,第一位中国软件协会会长,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司长……杨天行在电子信息科研管理领域耕耘了足足有60年的时间。在各种“第一”的背后,是他个人的幸运,也是他的努力与他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贡献。不可或缺的,还有党和国家对他的认可和人们对他的尊敬。

  杨天行出生于1935年, 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07班为中国首批计算机本科毕业班)。1958年他就在中科院计算所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计算机(104机)的研制;1959年后在原电子工业部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第十五研究所)主要从事计算机总体设计、主机与外部设备的研制和工程项目的领导工作,任产品总设计师、研究室主任及副总工程师,后历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副司长、总工程师、司长,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顾问委员会主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成员,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1979年至1984年负责组建北京大学第二分校(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6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这些多重的身份和荣誉都体现了他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贡献和得到的认可。

  根据杨天行先生自己写的关于第十五研究所创办的文章《在使命中前进》提到,1958年,工业部门开始筹建十五所,开始了我国工业领域的计算机事业,至今十五所仍然是我国重大信息系统工程的总体设计单位。十五所可以号称为我国军用计算机系统总体设计单位的摇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政策开始逐步深入,使得我们更有条件了解国外计算机,相比之下,国产计算机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尤其在软件方面显得非常单薄,当国外计算机准备好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计算机产业进入了战略转型期。十五所认识到了软件在计算机产业中的重要作用,面向未来发展的需要,十五所的软件人才却严重缺少。面对这一形势,十五所与北京市商量成立了北京大学第二分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现与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合并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专门培养软件人才,同时还派出了多批人员到国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这样,十五所顺利解决了转型时期的机制问题、机构问题、产品问题、人才问题。杨院长正是在这个时期又一次肩负起重任,成为了这所学校的发起人之一,并在1983年至1985年间担任北大二分校校长,1985年到1986年担任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成为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现如今计算机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计算机教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从全校共享一台计算机到数以千计的计算节点,从首届招生人数的106人到500人,从面向北京市本科二类招生到面向全国的一类招生,从研究生教育的零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40多年的奋斗,计算机学院拥有了4个本科专业,拥有了国家级创新实践基地,拥有了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学院师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百余项、发表论文五百余篇、科研总经费达4090万元。40年共培养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共计11380人,毕业生薪酬排名列全国37位。这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史册应该铭记杨天行、周锡令、苏东庄等为代表的奠基人和专家学者。

  2017年在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举办了颁奖大会,将“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授予那些参与计算机事业早期创建工作并做出杰出贡献的计算机科学家。共有31位老一辈专家学者获此殊荣,其中就有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三位老领导:杨天行、周锡令和苏东庄先生,他们都曾参加我国第一代计算机的研制,为中国早期通用计算机系统研制和发展军用计算机做出了杰出贡献。

苏东庄(左2)、杨天行(左3)、周锡令(左4)先生合影

  信息技术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信息科大人与生俱来的基因。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驱动,高校更是承担着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重任。希望后辈学子以先驱者们为榜样,学史明志,顺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继续承担信息强国的历史使命。

  (供稿/图片:校友校史办 何婕 编辑:田驰正 审核:王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