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办学风采
【八五芳华•记忆】国立高工的历史与传统
来源:校友办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8日

  国立高工全名为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于1946年。成立之初,就树立了自己的理想——立志培育工业人才实业救国。虽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却影响深远,并发展延伸成为三所高校,精神与传统也在不断发扬光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历史与传统,感受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国立高工的创建

  国立高工由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沈兼士先生发起设立。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沈兼士先生时任平津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先生虽为一位文字学研究学者,历任北大教授、辅仁文学院院长,然因奔走革命多年,且亲自参加抗日战争,深知欲国家强盛,必须奠定重工业基础,发展工业教育,振兴民族工业,遂慷慨奋起,以一学士之身,不畏艰辛,四处奔走呼吁,力主培育工业人才,实现实业救国。在沈兼士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于1946年初开始筹备,1946年5月正式建立,招生开学。学校为高级职业学校,设机械、电机、矿冶三科,学制三年。第一任校长陈光熙先生曾在1949年2月为《国立北平高工年刊》所撰的序言中指出:“立国于二十世纪之今日,风云莽苍,强存弱替,欲参与工业竞争而维护国民生计,或巩固国防而捍卫疆土,非以近代科学方法,开发工业资源不为功。”这正是学校设立的初衷。

  学校成立之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在溃败中挣扎,因此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的事件时有发生,且花样百出。但幸运的是,国立高工隶属国民党教育部,使学校摆脱了国民党北平市教育局的领导,又由于高工是沈兼士先生等学术界著名人士倡导设立,当时的北京国民党不愿意招惹学术界人士的麻烦,也瞧不起这个几百人的新成立的小小的学校,因此,干扰事件虽常有,但力持培育工业人才,实业救国的思想,弦诵不辍。

  国立,从字面上讲,因其隶属于国民党教育部中教司,是为国立;但全校师生心中的这个国,是师生员工要救的国,是自甲午战后、国势日衰、几濒危亡的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祖国。因为心中有信念,所以虽历经合并调整,国立高工这个校名已成为历史,但依然在国立高工人的心中,在后来人的心中熠熠闪光。

国立高工的发展

  1949年1月31日,北平获得解放。5月4日,由北平市长叶剑英签署公文:“遵华北人民政府函,本年5月4日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划归企业部领导,请企业部派员接管。”原在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工学院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国立高工获得了新生。

  1949年1月31日,北平获得解放。5月4日,由北平市长叶剑英签署公文:“遵华北人民政府函,本年5月4日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划归企业部领导,请企业部派员接管。”原在解放区的华北大学工学院代表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国立高工获得了新生。

  1949年10月10日,遵重工业部令改名为“国立北京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归中央人民政府企业部领导。1950年1月重工业部部长陈云签署重密字第122号文,将华北大学高职部与国立高工合并。1951年1月,国立北京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北京重工业学校。

  国立北京高工继承老高工的传统,强调“技术与政治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必要的科学基础上贯彻专而精的原则”,并把原国立北平高工的机械、电机和矿冶三科重新做了划分,以加快培养能确切掌握一门技术,并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其技术,通过与工人的结合和对技术的深入钻研,有可能改进和提高其技术,能为重工业建设服务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1953年1月,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重工业部将北京重工业学校分设为机器制造学校和钢铁工业学校两所学校,这标志着在新的形势下,国立高工(北京重工业学校)这一综合性的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而今,国立高工历经几多变迁,已延续发展成为三所高校:西安理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高工之名虽已不在,但其传统已在这三座高校继续发扬光大,并为我国现代化的工业建设不断培养出大量高质量的科技人才。

国立高工的办学

  根据老校友们的回忆,当时的国立高工享有较高声誉,毕业生们受到社会广泛赞许,毕业几十年后依然深受校友们怀念,这是因为国立高工在办学上有四大优势。

 

  一是始终坚持实业救国、为国育才的办学理念。办学伊始,国立高工就力持实业救国、为国育才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的学生所要从事的是“国家工业化之伟业”,提出本校学生“既须具有领悟现代化技术之科学知识,复须有熏陶指导工人之修养”“以为承上启下之桥梁”。因此,学校尽力排除各种干扰,集中优势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为国家建设培养有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对工业人才的需求更为紧迫。国立高工提出,本校是个培养为新中国重工业建设服务的中级技术干部学校,毕业同学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具有足够的技术和理论水平,来献身于祖国的重工业建设事业。学校继承和发扬了解放区办学的光荣传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开设中国革命史等马列主义课程,加强形势任务教育。何长工部长、黄敬部长,刘鼎、沈鸿、杨寿山副部长等常来校看望师生,也请过外交部张文晋司长、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等来校作专题报告。每次首长的讲话和英雄们的报告,都使同学们深受教育和鼓舞。经过母校数年间的教育,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品德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爱岗敬业,为国家建设奉献毕生的力量。

  二是师资水平高,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创建之初,关于学校的设立有两个重要决定:一是聘请内行人办校,留学比利时的工程师陈光熙先生任校长,在各大学任教或者在厂矿担任工程师的费致德、郝德元、黎哲闳、孟桂芗、王庚等分别担任教务、训导、机械、电机、矿冶等各处科主任,所请专业课和主要基础课的教师也都曾在各大学任教过。二是要树立教员认真教学、学生勤奋读书的学风和艰苦办学的精神。当时学校的教员中,在国外大学毕业并曾在国内大学任教者7人,国内大学或研究院毕业曾在大学任教者24人,还有国内大学、大专毕业或有着专门技能者16人,师资整齐、教学认真。

  新中国成立后,为确保教学质量,高工对老师的聘用也极为严格。除延聘老高工优秀师资外,还针对教员任职资格制定了专门条件,招聘建国初期由清华、北洋、上海交大、浙大等著名高校毕业的优秀生进校担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为提高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重工业部和教育部及以后的机械工业部还聘请苏联教育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和举办师资训练班。在以后学校发展成为高校后,这些教师都已晋升为教授,或担任院长、系主任等职,成为教学和科研中的骨干。

  在学好理论课的同时,学校安排学生在校办工厂进行教学实习,接受车、铣、刨、磨、热、铸、锻、焊等工种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配合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学校还安排学生到部属机器制造厂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前实习,熟悉各生产环节的工艺过程和生产的组织与管理,这些都为学好专业课和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是生源素质好,毕生为国奉献奋发努力。国立高工于1948年至1952年间,有4届学生共272位毕业生,俗称老四届。在校期间,老四届的校友们就树立了朴实的人生理想:努力学习,做一名工厂的劳动者,为科学落后的国家带来希望和发展。学成正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校友们应召而发,奔赴工业建设第一线,从基层技术工作做起,心中牢记在校时师长的谆谆教导为国奉献、实业救国的宗旨,不怕苦不怕累,奋斗多半生。27位校友在全国13个大型钢厂,成为技术专家;24位校友工作在祖国13个矿务局,成为矿长、总工,还有2位校友为心爱的事业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校友们分布在冶金、煤炭、电力、机械、航天、航空、建材、化工、电子、核能、兵工、造船等各个行业,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或省市级劳动模范的,有荣获科技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的,他们为祖国工业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立高工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成为我国工业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陆续奔赴祖国各地,参与了当时正在展开的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毕业学生,遍布我国地质、煤炭、钢铁、汽车、机械、电子、航空、军工等所有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重点骨干工矿企业和研究机构。与老四期毕业的学长们一起,他们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些校友中,有全国劳动模范和省市劳动模范;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从事科技工作的多数是高级工程师,其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教授级高工和本行业的专家;在高教部门的成为了副教授、教授,甚至担任了院校领导;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不单有不少司局级干部,也有的担任了副部长或副省长,高工培养的学生真可谓是人才济济。

  四是校风学风好,“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据老校友们回忆,入学时,北平刚刚解放,一切都是新鲜的。政治空气是新鲜的,生活环境是新鲜的,生活条件更是新鲜的。解放前的北平,城区多为平民百姓,再加上旧政府的腐败统治,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市民多在贫困线下生活。进入国立高工后,实行供给制,这群年轻人的生活真可谓一步登天。所以唱歌时唱得最嘹亮的常常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些歌词唱出了这群天真纯朴年轻人发自肺腑的声音。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思想上一心向党,报效祖国;学习中尊敬师长,刻苦努力;生活上遵纪守法,艰苦朴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同学们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平时打腰鼓、跳集体舞、唱革命歌曲、自编自演话剧,公休日到公园举行团日活动,暑假到西山野营。“五一”“十一”参加游行和庆祝活动。整个校园呈现着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奋发向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注:文章部分内容引用自国立高工老校友回忆录《情系高工》和《高工走进新中国》 供稿:校友办 张艳 何捷 编辑:张帆 审核: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