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办学风采
【八五芳华·纪实】新校区建设搬迁纪实:建最好的大学 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党委宣传部 更新时间:2022年10月10日

  历史总在重要的节点留下浓重的一笔。

  2022年7月26日,新校区立德楼前,全体校领导和师生代表一同上台,共同启动象征着开启学校主体搬迁、一起奔赴美好未来的沙盘,师生们迎着夏日的朝阳自发载歌载舞。

(2022年7月26日学校启动主体搬迁)

  对于信息科大来说,这是继2021年建党百年实现新校区正式启用后,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一年来,新校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规划有序布局,渐次完工,这座占地千余亩承载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几代学人夙愿的新校区,正蓝图渐变实景。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信息科大筹建合并算起,这一刻信息科大人等了18年。

历史面前,没有退路

  18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足以完成人生的数次奋发和华丽转身。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同样可以经历成长、蜕变与破茧重生。这18年里,信息科大伴随着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动内涵发展,学校内部也在量变的积累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势头蒸蒸日上,随之而来的人才引进、事业拓展、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等等需求,无一不需要宽阔的办学空间。这18年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考察北京,要求不断明确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进高质量发展。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作为“疏整促”重点工程两次被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是历史期待,一方面是政治要求,而近20年里,伴随北京城市化进程,拆迁建设成本水涨船高,新校区建设进度始终缓慢,工程浩浩,困难重重,要实现建得好、搬得了、稳得住、能发展,考验着信息科大党委领导班子的魄力与智慧。

  在前期历届党委领导班子坚实工作的基础上,“十三五”伊始,学校党委明确提出要建设庄重典雅、智能宜人、有艺术风格、充满文化感的空间环境,要求全校牢牢把握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大势大局,坚定不移抓机遇、扩优势,坚定不移推进新校区建设,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建一套攻坚克难的决策指挥体系。在紧张谋划学校“十三五”、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布局冲博学科建设的同时,2016年,学校党委成立了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指挥部和包括监督体系在内的相应工作体系,加强统筹,主动出击,下决心打赢新校区建设搬迁这场硬仗。随着新校区工作重心从工程建设逐步向整体搬迁转移,与时俱进又调整设立新校区建设与搬迁领导小组和相应指挥体系,充实新的血液和力量,加强新校区建设与搬迁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领导。其次是建一支能打硬仗的建设队伍。学校有一句话:“强抽人、抽强人”,生动形象地概括出学校党委抽调精兵强将建设新校区的决心。工作体系建立后数月间,学校党委迅速组织一批精干队伍直抵新校区全线打响建设搬迁攻坚战。之后数年里,大批综合素质好、协调能力强、业务水平精的青年干部源源不断从部队、专业系统、党政系统、学工系统选派至新校区建设和搬迁一线。第三是形成一种敢打硬仗的文化。充分发扬学校办学历史中形成的胸怀国家、矢志育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优良传统,把能打硬仗作为目标,突出思想引领,形成鲜明的文化旗帜。从上到下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迎难而上,主动出击——主要领导每周一次调度,分管领导坚持靠前指挥,相关部门负责人宵衣旰食奋战在建设搬迁一线,专题问题专题汇报,疑难问题重点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工作原则,划出工作红线,完善工作体系,改进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从2016至2022年,新校区建设相关部门负责人换了几茬,但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期间,时任副市长王宁6次亲临新校区现场办公现场协调解决困难,崔述强、夏林茂、卢彦等市领导多次来学校,多次组织召开不同层面的会议,专题研究和协调解决新校区建设前期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

(2021年12月18日学校新校区正式启用)

  过程是艰难的,成果是丰硕的。“十三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从上到下的不懈努力中,可研调整获得正式批复,拆迁腾退全部完成,市政管线相继开通,相关等制约工程建设和搬迁入住的难题先后得到破解,新的楼宇如雨后春笋相继落成,10多年的梦想之光终于照进现实……

  正如王传亮书记所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与搬迁是北京市‘疏整促’战略的重要支点。它不仅是信息科大校园拓展的重要空间,更承载着学校学科专业向高端挺进、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光荣与梦想。在历史面前,我们毫无退路!”

建最好的大学 做最好的自己

  新校区位于北六环附近,常年温度要比市里低两三度。没有市政没有供暖的日子里,到了冬天,强劲的西北风就开始在空旷的工地上纵横穿梭,一吨半的土制供暖水箱隔夜就能结一寸厚的冰、水管也能被冻裂缝,指挥部冷的如冰窖一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这块艰苦却承载希望的土地,把坚守岗位、无私奉献,把责任感、使命感和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到了极致。

  新校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李旭是从建设一线成长起来的干部。2018年3月起,他接手制约新校区建设搬迁的关键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调整。可研调整涉及拆迁、设计、大市政小市政等等数10项工作,需要统筹协调设计、施工数10家单位,近10亿的资金。回忆起这个艰难的过程,李旭说,每天从睁眼开始,都会自动把当天的工作在脑袋里梳理一遍。因为整理材料、汇报工作、组织论证、等待决策、沟通协调,各项环环相扣。两年中,他来来回回往返于新老校区、建筑设计研究院、各委办局之间,一天百余公里是平常事,晚上12点前休息的次数屈指可数。跑批复期间,水能少喝一口就少喝一口,午饭也是能省则省,因为稍有松懈就可能错过了时间。最终,在他和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下,2020年12月,新校区建设工程可研调整获得批复,批复后项目总投资得以增加,各项施工如雨后春笋加速布局开工。

  在新校区建设搬迁一线工作人员心中,2021年7月是黑色的七月。这一年的雨季多达45天,地下水位不断提升,距学校向市委保证的新生入住时间总共不到6个月,赶上新冠肺炎疫情,又赶上建党百年任务保障期停工,新校区高压送电、道路施工,教室设备进场安装等等工期密集交织,时间紧张的透不过气。新校区建设办施工负责人于东洋记得,7月11日23时24分,暴雨滂沱,他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打电话的是新校区保安队长:“新校区学三公寓地下室出现明水!”紧接着新校区管委办李侃卓副主任的电话也打进来了:“学四公寓地下室套管也有进水!”水火无情,地下室进水事关用电安全、人身安全,也可能引起重大财产损失,于东洋不顾夜深暴雨立刻驱车前往新校区组织抢险,一直忙到天亮。整整一个月,建设办和管委办的同志们穿着过膝的雨鞋一趟一趟在泥水里接力,抢时间、抢进度、抢工期,数天数夜连续奋战……

  不止李旭,不止于东洋,不止在可研调整批复,不止在暴雨抢险,在拆迁腾退过程中,在各标段陆续开工建设过程中,在大小市政、电力项目相继进场施工过程中,在组织全校各单位核算资产、组织搬迁、防控疫情的过程中,这里有夙夜在公、靠前指挥的学校领导,也有顶风冒雨、顽强拼搏的一线人员;有强忍病痛、身先士卒的处级干部,也有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的工程师;有只能尽忠、不能尽孝的儿子,也有牵肠挂肚、思念幼子的年轻母亲…… “建最好的大学,做最好的自己”是他们共同的信念!这种信念必将树起一个时期学校大学文化的精神标杆,激励着几代信息科大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铿锵步伐。

回应期盼的校园,承载希望的校园

  在建设庄重典雅、智能宜人、有艺术风格、充满文化感的空间环境战略构想中,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基于新校区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的区域方位,基于网络智慧需求不断迭代升级,学校党委的美学定位是宜教宜研宜学宜居的现代化大学校园,而搬迁入驻的师生已经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在生活上,每栋公寓楼都配置了无障碍宿舍、开放式交流厅、学习室、会客室,每层配有洗漱区域包括洗衣房、盥洗室、卫生间、淋浴间。实现楼内无线网络全面覆盖,信号畅通。“食堂就餐环境更好,服务更贴心,超市更大,选择范围更多。”首批在此上课的外国语学院丁建仪老师说。

  “上课教室多媒体更智能,更好操作。教室类型丰富,尤其是智能化研讨一合班教室,有助于开展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算机学院方玮玮老师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理学院是最早一批搬迁的学院,马院老师最期待的是正在建设的思政课虚拟仿真中心,中心是实现思政课智能交互、沉浸式的“虚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视听触”的虚拟仿真环境中体验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完成“不同凡响”的思政课学习体验。理学院老师期盼的是新校区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新建的演示教学实验室能够使用现代声光电等多种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如角动量守恒、表面张力、光学偏振、干涉衍射、尖端放电等经典物理现象,将彻底改变物理实验室地址分散、空间受限、仪器老旧、科学氛围不足的状态。

  教务处处长米洁介绍,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创新引领,适度超前”的原则,新校区一组团共投入使用65间教室,其中70%都是小班化教室(1合班、2合班)。教室里既配备了黑板、讲台、投影等教学设备,美观舒适并符合人体生态学的固定桌椅、活动桌椅和环形讨论式桌椅,同时配备了智能书写屏、无线投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具备智慧教学功能的信息化设备,可实现移动教学、师生互动、远程听课等多样化教学需求。这必将深度推动学校课堂革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拓展“互联网+”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教的中心”向“学的中心”转移。

  位于新校区北侧的科研楼于2022年9月15日正式完成移交,这座楼宇将大大拓宽学校重点科研机构的发展空间,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国防科技研究机构、人工智能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院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在主体搬迁前夕,作为沙河高教园区联盟高校,由信息科大牵头,筹备成立了高教园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发挥国防特色高校的引领作用,带动其他高校共同开展军民融合相关工作。学校与昌平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向昌平区科委、高教园管委会报送数十项成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求,与昌平区政府、沙河高教园区管委会、中国移动信息港联合设立了昌平区高校成果转化基金,全方位助力属地发展……王永生校长说,新校区建设搬迁不仅仅是空间的腾挪,更重要的是以此为牵引,在新的历史时期,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办学理念、水平、文化,重塑我们的发展模式和内涵建设。

  园依水、水伴园,林下草、树上花,2022年美丽的初秋,伴随着1600余名2022级新生入住上课,主体搬迁启动之后的信息科大新校区和谐宜人、生机勃勃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可以说,这是一座回应期盼、肩负重任的校园,也是一所汇聚力量、承载希望、托起美好愿景的校园,将彻底改变信息科技大学多校区分散办学带来的优质资源稀释、管理难度加大、运行成本增加的现状,引领师生开启全新的学习生活方式,为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积蓄力量。建最好的大学,做最好的自己,从小营东路12号到太行路55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其中的每一名师生必将迎来更宽的视野,走向更广的天地。

  (供稿:党委宣传部 杨静 编辑:田驰正 审核:杨静)